石吊蘭 - 中藥材
石吊兰,中药名。为苦苣苔科植物石吊兰LysionotuspauciflorusMaxim.的全草。具有祛风除湿,化痰止咳,祛瘀通经的功效。主治风湿痛,咳痰多,月经不调,痛经,跌打损伤。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除溼,化痰止咳,祛瘀通經。
主治
風溼痛,咳痰多,月經不調,痛經,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浸酒服。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外洗。
注意事項
《廣西本草選編》:“孕婦忌服。”
化學成分
全草含石吊蘭素,即內華達素。
藥理作用
1、抗炎作用:石吊蘭中的有效成分石吊蘭素對瓊脂、5-羥色胺、甲醛、高嶺土所致大鼠實驗性關節炎有明顯抑制作用。石吊蘭素50mg/kg灌胃給藥,每日1次,連續5d,對大鼠棉球肉芽腫也有非常顯著的抑制作用,並可促進已形成的肉芽吸收。石吊蘭素50mg/kg、100mg/kg灌胃給藥,每日1次,連續3d,可促使幼小白鼠胸腺萎縮,對大鼠腎上腺維生素C含量無影響。在大鼠甲醛性關節炎實驗中,石吊蘭素對正常及去腎上腺大鼠均有同樣的抗炎作用。因此,其抗炎作用可能並不依賴腎上腺皮質的存在。
2、抗結核作用:石吊蘭素體外試驗,200μmg/ml即有顯著的抗結核桿菌作用,體內試驗亦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臨床用於淋巴結核的治療效果明顯。石吊蘭素為非水溶性化合物,其鈉鹽雖能溶於水,但臨床使用針劑時患者疼痛難忍。現在臨床使用的石吊蘭素甲胺基葡萄糖鹽可以克服以上缺點,且療效更顯著。為尋找療效更高或結構簡單的同類抗結核藥物,曾研製了石吊蘭素類似物Ⅵ1-Ⅵ16,其中化合物Ⅵ2-Ⅵ8對淋巴結核分支桿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00-500μmg/ml),但對其餘人型分支桿菌均未見有明顯抑菌作用,這種專一性的作用與石吊蘭素的臨床情況相符。
3、降壓作用:給麻醉犬、貓肌內注射或靜脈注射石吊蘭素均可使血壓明顯降低,降壓值為4.7kPa左右,並可維持2-4h以上,降壓期間對心率及呼吸無明顯影響。麻醉犬靜脈注射石吊蘭素2mg/kg的降壓作用較利血平1.5mg/kg和六烴季銨2mg/kg的作用為強,與蘿芙木總鹼1mg/kg相當。依據貓椎動脈注射石吊蘭素及對脊髓貓血壓影響等實驗,其降壓作用主要透過中樞,但也有外周因素參與。
4、對心臟的作用:石吊蘭素對豚鼠、家兔和蟾蜍的心臟停搏以及用氯化鉀致心臟停搏均有使心臟復搏的作用,但不能增強心肌收縮力,推測石吊蘭素可能對竇房結具有興奮作用。實驗表明,離體家免心臟停搏後,心內注入2%的石吊蘭素0.2-0.4ml有腎上腺素樣的起搏作用,作用比腎上腺素稍快,心肌收縮力也較腎上腺素強。氯化鉀心內注射致蟾蜍心臟停搏後5-15min,給予石吊蘭素1mg,能使心臟復搏並恢復至用藥前頻率。
5、藥代動力學:石吊蘭素混懸劑大鼠腸襻注入或灌胃給藥吸收甚差。溶液劑直接腸襻內注入比灌胃給藥吸收快而完全,這種差異可能是因為石吊蘭素為弱鹼性化合物,灌胃後酸性胃內容物使其發生沉澱的結果。石吊蘭素靜脈注射後5min以肝臟、血漿含量最高,淋巴、肺、心、腦、腎、脾次之。按平衡透析法測得本品血漿蛋白結合率為51.3±2.2%。石吊蘭素脂溶性較高,易在脂肪中蓄積,並能透過丘腦屏障和胎盤屏障。石吊蘭素體內代謝旺盛,可經尿、糞和膽汁排洩,肝臟是主要的代謝器官。尿中除含有石吊蘭素的葡萄糖醛酸結合物及硫酸結合物外,尚有一種極性較大的石吊蘭素代謝產物。
相關論述
1、《植物名實圖考》:“通肢節,跌打,酒病。”
2、《福建藥物志》:“治肺結核。”
3、《分類草藥性》:“治吐血,腰膝痛,去風除溼,跌打損傷。”
4、《民間常用草藥彙編》:“清肺止咳,涼血止血。”
5、《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治婦女崩帶,風溼痺痛,小兒疳積及內傷咳喘。”
6、《湖南藥物志》:“化痰止咳,通經止痛,補精益腎。”
7、《廣西本草選編》:“清熱解毒,散瘀通經。主治鉤端螺旋體病,閉經,產後腹痛,痢疾,跌打腫痛,骨折,外傷出血。”
8、《全國中草藥彙編》:“清熱利溼,祛痰止咳,活血調經。主治咳嗽,支氣管炎,月經不調,白帶。”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腰痛、四肢痛:石吊蘭、杜仲各9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2、治風寒咳嗽:石吊蘭15g,前胡6g,生薑3片。煎服。(《安徽中草藥》)
3、治熱咳:巖豇豆(石吊蘭)、青魚膽草、巖白菜各15g。水煎服。(《貴陽民間藥草》)
4、治肺膿瘍:石吊蘭30g,天花粉、野豇豆根各15g,七葉一枝花9g。米泔水煎服。(《浙南本草新編》)
5、治跌打損傷:石吊蘭15g。水煎,兌酒服。外用,搗爛敷傷處。(《湖南藥物志》)
6、治乳腺炎:石吊蘭30g(鮮草60g更好),與酒糟同搗爛外敷。另用石吊蘭30g,紫地丁60g,酒水各半煎服。(《浙南本草新編》)
7、治鉤端螺旋體病:石吊蘭60g,金錢草15g。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彙編》)
8、治神經性頭痛:石吊蘭、水龍骨各30g。水煎,衝黃酒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8-9月採收,鮮用或曬乾。
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搶水洗淨,稍潤,切成中段,乾燥,篩去灰屑。
儲存方法
儲存方法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莖呈圓柱形,長短不一,直徑2-5mm,表面灰褐色或灰黃色,有粗皺紋,節略膨大,節間長短不一,有葉痕及不定根,質脆易折,斷面不整齊,黃綠色。葉輪生或對生,多已脫落,完整葉片展平後呈長圓形至條形,長12-15mm,寬3-16mm,先端鈍或尖,葉上半部有疏鋸齒,邊緣反捲,厚革質;葉面草綠色,葉背黃綠色,主脈下陷,背面凸起。氣微,味苦。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苦苣苔科吊石苣苔屬石吊蘭。
形態特徵
常綠小灌木。莖長7-30cm,有匍匐莖,常攀附於岩石上,不分枝或少分枝,幼枝常具短毛。葉對生或3-5葉輪生;有短柄,長1-5mm;葉片革質,形狀變化較大,線形、線狀披針形、狹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1.5-5.8cm,寬0.4-1.5(-2)cm,先端急尖或鈍,基部鈍,寬楔形或近圓形,邊緣在中部以上或上部有少數牙齒或小齒,有時近全緣,兩面無毛,側脈不顯。花單生或2-4朵集生成聚傘花序狀,頂生或腋生;花序梗纖細;苞片小,披針形;花萼5深裂,裂片線狀三角形;花冠白色或淡紅色或帶淡紫色條紋,長3.5-4.8cm,簷部二唇形,上唇2裂,下唇3裂;能育雄蕊2,花葯相連,退化雄蕊2;花盤杯狀,4裂;雌蕊長2-3.4cm,內藏;子房線形,花柱短,柱頭彎。蒴果線形,長5.5-9cm,寬2-3mm。種子紡錘形,長不及1mm,先端具長毛。花期7-10月,果期9-11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地。
道地產區
產於貴州、四川、廣東、廣西、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等地。自產自銷。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00-2000m的丘陵、山地林中或陰處石巖上或樹上。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