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兒腹瀉的誤區

很多的家長應該都聽說過小兒急性的腹瀉,可是對於此病可能大家卻不是很瞭解,當我們的家長遇到孩子急性腹瀉的時候該怎麼辦呢,其實家長對於腹瀉的處理是有一些誤區的,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說說關於小兒腹瀉的一些誤區,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在以後面對這種疾病時能夠走出這些誤區。

1. 濫用抗生素:腹瀉的病因很多,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感染性的腹瀉也不一定完全是細菌引起的。小兒腹瀉多數系病毒感染和消化不良所致(佔80%以上),細菌感染而致腹瀉只佔少數,但不少兒科醫生常不問青紅皂白,一概用抗生素。這種做法不僅浪費藥材,更嚴重的是使不少患兒毫無必要地遭受抗生素毒副作用的侵害,甚至出現耳聾、腎損害、嚴重過敏反應等。舉例說明,小孩子常見的秋季腹瀉,就是由輪狀病毒引起,此時如果用抗菌素,不但治不好腹瀉,還會加重腸道菌群的紊亂,延長病程。對於一些因為天氣忽然變化或餵養不當引起的非感染性腹瀉,也根本不用抗菌素,用些腸黏膜保護劑等,一般來說就可以了。只要患兒大便是水樣便,一般都不需服用抗生素。

2. 不重視補液:由於頻繁的腹瀉,患兒容易脫水。家長只顧忙亂喂藥,忘了給孩子補充液體,不知補液是最重要的治療,沒有足夠的耐心。其實早期可喂口服補液鹽水,應該耐心,少量多次地喂,每2-3分鐘喂一次,每次用匙喂10-20毫升;這樣積少成多,約4-6小時即能糾正脫水。如果孩子腹瀉較重,脫水明顯,就應帶孩子去醫院看兒科醫生,用靜脈輸液的方法補液。

3. 腹瀉應該禁食:以往患兒腹瀉,為了讓胃腸道得以休息,比較強調限制飲食,或乾脆禁食。近年來,專家們認為禁食有害無益。特別是在腹瀉大量丟失水分的情況下,會加重脫水和酸中毒;同時進食太少,孩子處於飢餓狀態,會增加腸壁消化液的分泌,加重腹瀉。所以,孩子腹瀉時,不必禁食,應該多補充水分,特別是營養豐富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如米粥、麵條等。只要孩子能吃,精神好,給予適當的飲食,孩子即使腹瀉次數多一些,也會逐漸好起來的。

4. 腹瀉就要馬上止洩:許多家長治病心切,要求馬上要給孩子止洩,否則就認為你水平差。其實腹瀉就象發燒一樣的道理,也是機體的一個防禦的反應,身體裡有了“髒東西”,它就要設法排出去,例如得了痢疾的孩子,如果用厲害的止洩藥,腸道內的“膿”排不完全,反而會加重病情。又例如秋季腹瀉,是自限性疾病,一般腹瀉要一週左右,不可能馬上好,住院主要是補液治療,防止脫水引起併發症。有些家長不理解,意見很大,他們認為在醫院沒有治療效果。另外,臨床上偶爾也用複方苯乙哌啶止瀉。苯乙哌啶是一種抗腸蠕動藥物,具有較好的止瀉作用。 但是,苯乙哌啶的“致命弱點”一直未引起人們的重視,這就是它有嚴重的神經毒性。用苯乙哌澱止瀉,對於中樞神經尚未發育健全的小兒來說,可影響大腦功能發育。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已發出呼籲,要求各國衛生管理部門採取措施,停止該藥的臨床應用。

5. 腹瀉就要打吊針: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口服補液鹽是治療小兒急性腹瀉脫水行之有效的一種首選療法,對於輕度中度脫水都有很好的效果。只要餵養得當,孩子完全免去皮肉之苦。但是小嬰兒要慎用,要稀釋後用,最好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按照病情,一般腹瀉症狀只需口服補充水分,而輸液只針對出現脫水症狀的患兒,目的不是止瀉,而是補充水分。

6. 腹瀉是小毛病,自己吃完藥就行。這種行為如治療不當,將導致慢性腹瀉、營養不良。

7. 大便次數多就是腹瀉:6個月以下的嬰兒,尤其是一些吃母乳的嬰兒,雖然每日大便可達6~7次,甚至上十次,呈黃綠色,較稀,含白色顆粒或小奶瓣,甚至粘液,但無膿血,鏡檢下僅見脂肪球無紅細胞、白細胞,嬰兒精神和食慾良好,無發燒、嘔吐等腹瀉常有的伴隨症狀,體重增長正常。此時不必擔心,也不必用藥,更無需為改變大便性狀而改吃牛奶。一般在新增輔食後生理性腹瀉自然痊癒。

以上所講述的就是關於小兒腹瀉的一些誤區,我們只有糾正這樣的誤區,正確的認識並且採取正確的方法,才能在幫助孩子治療疾病的時候少走彎路,第一時間採取正確的針對性方案,避免孩子忍受病痛的折磨。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