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多動症藥物治療是首選

  在每一個學校的每一個班級,總是有那麼幾個男孩子,上課時東扭西歪、不時騷擾周圍的同學,想方設法引起同學或老師的注意。由於擾亂了課堂秩序,這些孩子常常被同學或老師看作是“沒教養、不聽話”。事實上,這群孩可能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目前,診斷、治療此病逐漸規範化。兒童發育行為專家們表示,孩子“多動”有可能是病,打罵並不能解決問題,應及時就診接受藥物和行為規範治療。

多動症是病必須治療

  “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簡稱“多動症”,主要表現為注意力渙散、活動過度、衝動任性等。統計顯示,在我國,學齡兒童中患“多動症”的比例為4.31%-5.83%。實際上,這些孩子主管注意力的神經出了問題,無法像其他孩子一樣全神貫注上課、聽講。雖然有些不“鬧事”,但老是走神,學習、做事,甚至玩的時候都很難保持注意力集中。

  長期以來,我們對這種疾病認識不足,這些孩子的就診率較低。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主任鄒小兵打了一個比方,他說,有些孩子眼睛近視了,家長肯定認為給孩子配一副近視眼鏡,孩子就能看清楚了,但是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家長則認為孩子是不聽話、愛搗亂。面對孩子的異常“調皮”,家長束手無策,更不知道應該看醫生。

  鄒小兵說,這些孩子不治療,在校成績差,和父母關係緊張,沒自尊、性格孤僻等。到了青春期,更會引發一系列問題,如性行為、逃學、被開除,甚至反社會行為。

診斷無“金標準”,症狀是關鍵

  兒童多動症是一種發育疾病,在醫學診斷上有比較嚴格的程式,曾有一段時間,“多動症”診斷氾濫,有些地方超過20%的學校兒童被戴上了多動症的帽子。

  鄒小兵介紹,醫生診斷多動症主要是透過量表,比如《注意力不集中行為》量表中,符合九個專案中的六個以上,要考慮“注意力缺陷”。符合《多動、衝動行為》量表中六項以上,考慮“多動”,如果兩個表均符合,就考慮為“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

  可以看出,診斷多動症沒有金標準,醫生都是根據孩子的症狀來確診。鄒小兵說,事實上,還要根據父母、老師的觀察來判斷,比如孩子從幼兒園階段就有這些表現;這些問題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成績以及遊戲、交友和家庭生活;孩子的問題在學校如此,在家庭也是如此;還要看看孩子有沒有其他精神方面疾病。

  鄒小兵強調,孩子突然在某一個時期出現“多動”的症狀,是絕不允許診斷為“多動症”的,需要出現持續、長期的症狀才能作出診斷。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