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基本消滅麻風病前後的防治工作

上海基本消滅麻風病前後的防治工作

中華面板科雜誌 2000年第0期第33卷 短篇論著

作者:張仁寶

單位:上海市遵義醫院 200435

  上海市轄16個區、4個縣,面積6300km2,常住人口1300萬,登記外來人口300餘萬。解放前約有2000例麻風患者,1926年中華麻風救濟會在上海成立,開展了麻風診治。1935年建成上海中華麻風療養院,設病床96張,開始收治患者,限於當時的醫療技術水平和歷史條件,絕大多數患者得不到治療,流散在社會上,造成嚴重畸殘和傳染。解放後,市衛生局於1954年接管中華麻風療養院,改名為上海市麻風醫院,並逐年整頓、建設,充實人員和醫療裝置,1956年,在市區武夷路建立麻風門診部,全面開展麻防工作。1967年分別在青浦、奉賢、川沙三縣修建麻防院,擴建了崇明縣麻風村。上海屬麻風中度流行區,到1998年,累計發現麻風患者5432例,存活者2461例,其中現症9例,患病率為0.0007‰。1990年4月,以縣市為單位基本消滅麻風透過衛生部達標驗收。

一、主要防治措施

  (一)宣傳調查、普及知識、培訓醫務人員、早期發現患者:1958~1970年,先後派出醫務人員55批計435人次,組成醫療隊開展流行病學調查,以線索調查為主,專業普查和過濾性普查相結合的方式,共查出麻風患者836例,佔郊縣累計發現患者的27.85%。市區未進行過大規模調查,1959年作過2個街道的調查。1975年,為考核防治效果,全市進行了一次調查,發現患者37例。結合流調工作,我們採用多種形式向群眾宣傳,普及麻防知識,培訓各級防治人員,建立了縣、鄉、村三級防治網,為早期發現患者打下了基礎。因此,自報和報病發現患者佔累計發現的44%。面板科門診也在發現麻風患者中發揮了作用,1958~1979年佔發現患者的25.5%(579/2267),1980~1989年增至60.3%(47/78)。

  (二)普遍、正規治療患者:1983年前,主要以氨苯碸單療為主,多菌型酌情住院,少菌型門診治療。1983年開始採用聯合化療(mdt),歷年的正規治療率和覆蓋率都接近100%。另外,並對原經氨苯碸單療的685例多菌型和208例少菌型治癒者進行了聯合化療復治,控制了復發。

  (三)加強對密切接觸者的監測:40多年來,堅持在監測患者的同時,定期對其家屬及密切接觸者進行健康檢查,從中發現72例患者。50年代,對家屬中的兒童接種卡介苗,接種組發病率為0.66%,均為少菌型,未接種組為3.15%,多為多菌型。

  (四)開展科學研究,為防治服務:1956年開展了麻風菌素的應用研究。70年***展了麻風免疫學研究,建立了動物模型。此外還開展了麻風臨床、診斷、治療研究和耐藥調查。自50年代後期起,對畸殘進行了一系列整復外科手術治療。

二、防治成果

  (一)發病率:1956~1960年,平均階段年發病率高達2.92/10萬,1971~1975年降至0.28/10萬,1981~1985年為0.06/10萬,1991~1995年降為0.005/10萬,近年幾乎為0。

  (二)發現率:發現率受防治工作開始年代、流行病學調查等因素影響,1956年門診成立,麻防工作開始,因此發現率最高,達7.89/10萬,1960年已下降至3.62/10萬,1970年為0.91/10萬,1980年為0.11/10萬,1990年為0.05/10萬,1990年後新病例很少。

  (三)少年兒童發病率:上海累計發現少年兒童麻風307例,大多在50~60年代發病,近10餘年無少年兒童發病。

  (四)患病率:患病率受判愈標準和判愈時間的影響,1960年高達0.35‰,自70年代後期起大規模判愈,患病率明顯下降。1980年降至0.04‰,1987年為0.007‰(達標),1990年為0.003‰,1998年為0.0007‰,11個區(縣)中已有7個區(縣)多年無現症患者。

  (五)複發率:由於長期應用氨苯碸單療,加上60年代後期至70年代中期防治工作鬆懈,導致70年代起復發逐年增多,到1980年複發率高達1.26%,其中多菌型5.49%。1983年起採用mdt,並對單療治癒者進行聯療復治,有效地控制了復發,1984年複發率為0.35%,1987年為0.12%,1990年為0.09%,進入90年代後,僅偶有復發患者出現。

三、基本消滅麻風后的麻防工作

  (一)培訓基層衛生人員:至1998年底,全市250餘個鄉鎮農場已輪訓1次,參加者達7000餘人次。我們對面板科及其他醫務人員進行了輪訓。自1990年以來,累計發現麻風26例(包括外來人口中7例),其中19例為面板科發現,佔73%,基層衛生人員發現5例,群眾報病2例。病期在2年內佔65%。

  (二)治療與監測:達標後發現的26例患者,全部給予mdt。對新發現患者的自然村連續5年普查,做好治癒者的監測和家屬健康檢查。

  (三)肢體康復工作:441例眼手足自我護理實施者有效地預防了畸殘加重,紅眼數從13例下降到3例(下降77%),足皸裂數從26例下降到3例(下降88%),足潰瘍數從170例下降到104例(下降39%)。387例發放了防護鞋,使潰瘍數從159例下降到101例(下降38%)。複雜性

  潰瘍治療57例74個,癒合70個(下降95%),經觀察復發12個,新發1個,總有效率77%。

  (四)加強健康教育,讓社會接納麻風:在心理(精神)和社會康復上,利用麻風節慶祝活動等場合宣傳麻風知識,介紹麻防成就和工休人員的生活情況,爭取社會的理解和支援。

  (五)設法提高患者和治癒者的生活質量:組織人力到患者所在鄉鎮民政辦聯絡,簽定協議,保障其晚年生活。對麻風殘疾者與其他殘疾人一樣,發放了殘疾人證。

  (六)外來人口中麻風的管理:目前全市登記的外來人口約300萬,近2年浦東新區就發現5例麻風患者,均系多菌型,且在其他醫療單位誤診較久。因此,我們採取了以下措施:在外來人口較集中的鄉鎮廣泛宣傳,發動群眾和基層衛生人員報病。開展流行病學調查,掌握第一手資料。

志謝 陳家琨主任、王載明醫師

(收稿日期:1999-12-05)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