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病因新知

  20世紀80年代以來,分子遺傳技術、神經生化、生理、精神藥理學,ct、mri、pet等腦影相技術以及組織病理學等新理論新技術在精神分裂症病因學研究中的廣泛應用,使人們對精神分裂症的認識從臨床現象學水平提高到生物分子水平,對精神分裂症本質的認識得以逐步深入。

  許多基礎研究中的新發現應用於解釋分裂症的病因、發病機理、臨床現象,提出了一系列理論和假設。如:分子遺傳理論、神經生化假說、大腦病理和結構改變和神經發育異常假說。

  近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染色體6、8、22的基因位點。特別是蛋白融合-降解1型在神經嵴的胚胎組織的形成中發揮重要的分子表達作用,可導致與精神分裂症有關的一些常染色體優勢綜合徵。患此種綜合徵的病人常出現涉及心臟、甲狀腺和顱面骨發育的先天性異常,同時產生精神分裂症發病的高危險度。

  精神分裂症的遺傳易感性主要研究方向:

  (1)不是單基因遺傳疾病,而是數個基因或數個基因組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2)參與神經發育的一組基因,及幾種對發育產生影響的因素,會造成在成年期患精神分裂症的易感性。

  (3)研究易感範圍。

  一、生化病因

  1.多巴胺假說:這是最被廣泛接受的精神分裂症病因假說。抗精神病藥物對多巴胺(da)神經遞質的作用得以改善精神分裂症症狀支援這一假說。多巴胺神經起源於兩個中腦神經核:

  (1)黑質紋狀體通路起源於黑質,終止於紋狀體,調節運動性行為、認知和感覺系統;

  (2)中腦邊緣和中腦皮質通路起源於腹前蓋區,終止於邊緣和皮質,影響認知、動機和獎勵系統。

  近來關於在紋狀體處da釋放的正電子發射斷層顯像(pet)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這些區域的細胞外的da濃度較正常人群為高。有的研究者認為精神分裂症患者da受體敏感性增高,會導致精神分裂症發病,但這一研究目前只有間接的證據支援。

  2.5-羥色胺假說:5-羥色胺(5-ht)神經源於中腦被蓋核和中縫核,這兩個核投射到皮質、紋狀體、海馬和其它邊緣系統區域。早期的精神分裂症病因學假說認為腦內5-ht能活動過度導致疾病。

  3.穀氨酸假說:有許多研究報告稱精神分裂症患者腦脊液中谷氨酸功能降低,而穀氨酸能活性的降低是由於穀氨酸受體n-甲基-d-門冬氨酸(nmda)受體含量下降所致。另外非競爭性nmda受體拮抗劑苯環己***即phencyclidine(pcp),在正常人群及精神分裂症病人中均可引起陽性症狀、陰性症狀及認知損害症狀。抗精神病藥物可阻斷苯環己***即phencyclidine(pcp)的某些臨床作用,所以可改善陽性症狀、陰性症狀及認知損害症狀。

  4.神經發育假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腦在未達到成年期前的各個階段發生了神經環路的病理性改變,從而導致陽性症狀或陰性症狀的出現。

  (1)產科併發症(大出血、缺氧、區域性缺血性損傷):有研究發現,產科併發症與精神分裂症的發生有一定關係。與對照組相比,患有產科併發症者其子嗣患精神分裂症的以男性居多,且發病早,病程遷延。近期研究:早產、出生時低體重、宮內病毒感染、圍產期缺氧-缺血性損傷等產科風險因素與精神分裂症間存在一定聯絡。

  (2)腦影像的結構異常:精神分裂症較為一致的發現是腦室增大。計算機斷層掃描(ct)和核磁共振(mri)研究表明側腦室和第三腦室增大,腦溝回增寬。但這些變化與病程長短及是否接受治療無關。

  (3)屍檢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屍檢證明腦記憶體在異常,包括邊緣系統和顳葉結構萎縮。杏仁核、海馬、海馬旁回等,海馬不同區域均有不同程度的體積減小,但這些異常均不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徵性改變,也並不是所有的精神分裂症病人都存在這樣的改變。

  (4)胎內的不良因素影響:流行病學資料表明精神分裂症病人常出生在晚冬或春天。這可能與冬季易發生流感或病毒感染有關。許多研究認為精神分裂症可能與母體在妊娠第3~6個月內發生流感或其它病毒感染有關。其它的因素如母體營養不良和懷孕時rh因子不相容,均使精神分裂症易感性增高。

  二、環境因素

  1.社會階層與患病情況

  目前研究的結果認為,並非貧困階層的居民易於罹病,而是在這一階層中的人群生活條件很差,接受治療不及時和不徹底,再加上易與家人發生衝突,引起反覆住院,最終造成疾病遷延不愈,因而影響著本病的是病程而非病因,從而增加了患病率。

  2.精神刺激

  復發前的刺激性生活事件和突然停用抗精神病藥物具有相同的惹發疾病復燃作用。至於刺激性生活事件對疾病的發生究竟起了些什麼作用,有的學者認為刺激性生活事件觸發具備精神分裂症患病素質者的症狀並使其出現得更為明朗。

  三、病前個性特徵

  具備分裂性人格病前個性特徵者(固執、膽怯、怕羞、怪癖、過敏、少語、不愛交流或過於嚴謹)與精神分裂症的發病有一定的關係,但至多是有可能為精神分裂症的發生和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條件。

  四、神經病理與臨床神經病學研究

  神經病理學方面的研究目前還不能找到造成精神分裂症的致病特徵。臨床神經病學方面不能確定精神分裂症有何明確的陽性神經系統體徵,也找不出腦脊液的異常。近年來應用電腦自動分析的腦電圖以及誘發電位,在精神分裂症病人組中的異常率遠較正常對照受試組為高。

 五、物質濫用與應激

  ⑴多巴胺系統的敏感化可因反覆使用多巴胺釋放藥物如***、***等造成。

  ⑵***可啟用多巴胺系統。

  ⑶應激可以增加多巴胺的釋放。社會隔離即是這方面典型的負性生活事件,研究表明移民患精神分裂症比例高於本地居民。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