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暑湯《古今醫統》卷七十二引《醫學整合》 - 方劑

伏暑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古今医统》卷七十二引《医学集成》。具有祛暑利水,益气养阴之功效。主治心经伏暑,气阴已伤,小便赤浊。

  • 名称:伏暑汤《古今医统》卷七十二引《医学集成》
  • 出处:《古今医统》卷七十二引《医学集成》
  • 功用:祛暑利水,益气养阴
  • 主治:心经伏暑,气阴已伤,小便赤浊

組成

人參、白朮、赤茯苓、香薷、澤瀉、豬苓、蓮肉(去心)、麥門冬(去心)各等分。

用法用量

溫服。

製法

上㕮咀。每次15g,水煎,去滓。

功用

祛暑利水,益氣養陰。

主治

心經伏暑,氣陰已傷,小便赤濁。

方義

方中香薷解暑化溼;麥門冬、人參益氣生津;赤茯苓、澤瀉、豬苓淡滲利溼;白朮健脾燥溼;蓮肉清心安神,並善引藥入心,清其心經伏熱。諸藥合用,共奏解暑清心,益氣生津,滲溼利尿之功。

重要文獻摘要

《古今醫統大全》:“伏暑湯:治心經伏暑,小便赤濁。人參、白朮、赤茯苓、香薷、澤瀉、豬苓、蓮肉(去心)、麥門冬(去心)等分。右咀,每服半兩,水煎服。”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