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 - 中藥

栀子,中药饮片名。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之功效。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性狀

本品呈不規則的碎塊。果皮表面紅黃色或棕紅色,有的可見翅狀縱橫。種子多數,扁卵圓形,深紅色或紅黃色。氣微,味微酸而苦。

主要功效

瀉火除煩,清熱利溼,涼血解毒;外用消腫止痛。

適應病症

用於熱病心煩,溼熱黃疸,淋證澀痛,血熱吐衄,目赤腫痛,火毒瘡瘍;外治扭挫傷痛。

臨床應用及指南

1、梔子苦寒清降,性緩下行,歸心、肺、三焦經。具有瀉火除煩,清熱利溼,涼血解毒的功效。臨床各科常用本品,且內服、外用療效俱佳。自古以來,本品恆為熱證常用之要藥,配伍黃芩、黃連、黃柏能瀉三焦實火;得豆豉即可清熱病煩悶;配茵陳,退溼熱黃疸;配滑石,可用於治療血淋溺閉;佐柴胡、白芍,可用於治療肝膽鬱火;伍生地黃、牡丹皮,可用於治療吐衄不止。生用清熱瀉火,炒用稍減其寒性,炒焦用於止血,薑汁炒用止煩嘔。因苦寒之性易傷脾陽,故凡脾胃虛寒、食少便溏者宜慎服。梔子,除果實全體入藥外,還有果皮、種子分開用者。梔子皮(果皮)偏於達表而去肌膚之熱,梔子仁(種子)偏於走裡而清內熱。2、梔子藥用成熟果實,根據梔子應用的部位不同,功效又稍有不同。《丹溪心法·卷一·火》記載:“山梔子仁,大能降火,從小便洩去。”梔子仁偏於走裡而清內熱,梔子果皮偏於達表而祛肌膚之熱,生用走氣分而瀉火,炒黑則入血分而止血。《得配本草·卷七》中記載:“上焦、中焦連殼,下焦去殼,洗去黃漿炒用,瀉火生用,下焦去殼,止血炒黑,內熱用仁,表熱用皮,淋證童便炒,退虛火鹽水炒,劫心胃火痛薑汁炒,熱痛烏藥拌炒,清胃血蒲黃炒。”3、既然梔子具有涼血的功效,能直接入血分,所以梔子乃止血之品。《本草綱目·第三十六卷·梔子》記載:梔子“用於治療嘔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損傷瘀血及傷寒勞復,熱厥頭痛,疝氣,燙火傷”。我們認為,梔子具有直接的止血之功,故在上述功效與主治表述中,明確說明梔子能夠止血。

藥性分析/方解

苦,寒。歸心、肺、三焦經。

禁忌

1、梔子味苦性寒,易於傷胃,故食少,脾虛便溏者不宜使用2、虛寒證者不宜使用。3、內無實熱者忌用。4、凡嘔血,衄血,非陽火暴發者忌用。5、邪在表,虛火上升者禁用。6、本品性寒,故腎陽虛衰等證者不宜單味藥大量使用。7、慢性腸炎,慢性胃腸炎,慢性腹瀉者,忌大量長期使用。8、其煎劑有降低血壓的作用,故低血壓患者忌大量長期服用。9、其提取物能降低心肌收縮力,故心功能不全等心臟病患者不宜大量長期服用;梔子提取物更應忌用。10、本品有抑制中樞神經的作用,故老年患者及嬰幼兒不宜大量長期服用。

注意事項

1、黃柏、黃芩與梔子一起煎煮,可發生沉澱反應,製備注射液的時候不宜同用。2、梔子不宜與鎮靜藥、麻醉藥配伍使用;不宜與β受體阻滯藥配伍使用;阿托品可消除梔子的降血壓作用,故不宜同用;普萘洛爾可明顯抑制梔子的降血壓作用,故不宜合用。3、生梔子苦寒之性甚強,易傷中氣,且對胃有刺激性,脾胃較弱者服後易吐,炒後可除此弊。4、正確掌握用藥劑量,依據病情及個體化用量不可超過10g,超劑量使用應謹慎。超量服用,可出現頭暈、眼花、口乾、便秘尿少等不良反應。5、梔子生用偏於清熱,炒用降低苦寒之性,炒炭專於涼血止血。

貯藏方法

置通風乾燥處。

附註

生用走氣分而瀉火,炒黑入血分而止血。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