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性小腦共濟失調有的治嗎

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症是以進行性小腦共濟失調,眼、面板毛細血管擴張及反覆的上呼吸道感染為特點的神經面板綜合徵。女孩發病較男孩多。

本病最明顯的改變是球結膜血管擴張,以後出現眼瞼面板毛細血管擴張,其次是面部、耳及頸部面板毛細血管擴張。有時面板還可見到咖啡牛奶斑、色素脫失斑等改變。

神經系統症狀最早表現為小腦共濟失調,開始表現在走路時,生後18~24個月開始出現症狀,也有晚到5歲後才開始起病,病兒出現運動不協調、走路步態不穩、用手指鼻不準確等,到12~15歲發展到完全不能走路。隨著病程進展,智力逐漸減退。

本病患兒常有反覆上呼吸道感染史,或肺炎、鼻竇炎反覆發作。查血免疫球蛋白減少。治療本病主要是針對共濟失調進行醫療體育訓練,重點訓練走步。

在肌力沒有減退的情況下,肢體運動的協調動作失調,不平穩與不協調,稱為共濟失調。

病因和機理。

機體任何一個簡單的運動必須有主動肌、對抗肌、協同肌、固定肌四組肌肉的參與才能完成,並有賴於神經系統的協調與平衡。脊髓後索的薄束與楔束貫穿脊髓之全長,薄束傳導軀幹下段與兩下肢的深感覺,楔束傳導軀幹上段與兩上肢的深感覺。從後索發出的纖維在延髓交叉,經對介的丘腦而到大腦皮質,後束傳導肌肉、關節與肌腱的深感覺、肢體在空間中的位置、肢體運動的力與範圍的衝動、以及部分感覺與兩點鑑別感覺。前旋系統向心傳導平衡資訊,引起平衡反應。小腦是維持軀體平衡、共濟運動和肌張力的重要中樞。這些結構的功能又都是在大腦皮質的統一控制下完成的。深感覺、前旋系統、大腦和上腦的病損均可發生共濟失調,分別稱為感覺性、前旋性、小腦性和大腦性共濟失調。

臨床表現。

1、感覺性共濟失調:共濟失調在睜眼時減輕,閉目時加劇,伴有位置覺,震動覺減低或消失。因深感覺障礙下肢重而多見,故站立不穩和步態不穩為主要表現。患者夜間行路困難,洗臉時軀體容易向臉盆方向傾倒。行走時雙目注視地面舉足過高,步距寬大,踏地過重,狀如跨閾,故稱跨閾步態。閉目難立徵陽性,指鼻試驗,跟膝脛試驗不正確。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