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端螺旋體的病原學

  致病性鉤體為本病的病原。鉤體呈細長絲狀,圓柱形,螺旋盤繞細緻,有12~18個螺旋,規則而緊密,狀如未拉開彈簧錶帶樣。鉤體的一端或兩端彎曲成鉤狀,使菌體呈c或s字形。菌體長度不等,一般為4~20μm,平均6~10μm,直徑平均為0.1~0.2μm。鉤體運動活潑,沿長軸旋轉運動,菌體中央部分較僵直,兩端柔軟,有較強的穿透力。

  鉤體革蘭染色陰性。在暗示野顯微鏡下較易見到發亮的活動螺旋體。電鏡下觀察到的鉤體結構主要為外膜、鞭毛(又稱軸絲)和柱形的原生質體(柱形菌體)三部分。鉤體是需氧菌,營養要求不高,在常用的柯氏(korthof)培養基中生長良好。孵育溫度25~30℃。鉤體對乾燥非常敏感,在乾燥環境下數分鐘即可死亡,極易被稀鹽酸、70%酒精、漂***、來蘇兒、石炭酸、肥皂水和0.5%***滅活。鉤體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較弱,如紫外線、溫熱50~55℃,30min均可被殺滅。

  據1986年國際微生物學會統計,全世界已發現的鉤體共有23個血清群(serogroup),200個血清型(serovar)。我國已知有19群161型,是世界上發現血清型最多的國家。我國較常見的有13個血清群、15個血清型。鉤端螺旋體的型別不同,對人的毒力、致病力也不同。某些致病菌型在體內外,特別在體內可產生鉤體代謝產物如內毒素樣物質,細胞毒性因子、細胞致病作用物質及溶血素等。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