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會導致中風 房顫的表現有哪些

  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是由心房主導折返環引起許多小折返環導致的房律紊亂。它幾乎見於所有的器質性心臟病,在非器質性心臟病也可發生。9月25日是“世界心臟日”,今年的主題是“健康家庭 和諧社會”。關愛心臟健康,警惕房顫最大的危害是腦中風。與普通人相比,房顫患者的中風發生率要增加近5倍。

  症狀體徵

  1.陣發性心房顫動患者的臨床表現特點

  (1)男性患者多見:常無器質性心臟病。

  (2)陣發性心房顫動可頻繁發作,動態心電圖可見發作持續數秒到幾個小時不等。

  (3)常伴有頻發房性期前收縮,房性期前收縮可誘發心房顫動。

  (4)房性期前收縮的聯律間期多數<500ms,常有P-on-T現象,並誘發短陣心房顫動。

  (5)激動、運動等交感神經興奮時可誘發心房顫動發作。

  (6)年齡較輕的局灶起源性心房顫動患者心房顫動發作次數相對少。心房常不大,多數為一支肺靜脈受累。

  (7)陣發性心房顫動發作時,如頻率不快,可無明顯症狀。如心率快,患者訴心悸、心慌、胸悶、氣短、心臟亂跳、煩躁、乏力等。聽診心律不齊、心音強弱不等、快慢不一及脈短拙、多尿等。如心室率過快還可引起血壓降低甚至暈厥。

  2.持續性及慢性心房顫動患者的臨床表現特點

  (1)持續性(或慢性)心房顫動的症狀與基礎心臟病有關,也與心室率快慢有關。可有心悸、氣短、胸悶、乏力,尤其在體力活動後心室率明顯增加,並可出現暈厥,尤其是老年患者,由於腦缺氧及迷走神經亢進所致。

  (2)心律不規則:第1心音強弱不均、間隔不一。未經治療的心房顫動心室率一般在80~150次/min,很少超過170次/min。心率>100次/min,稱快速性心房顫動;>180次/min稱極速性心房顫動。有脈短拙。

  (3)可誘發心力衰竭或使原有心力衰竭或基礎心臟病加重,特別是當心室率超過150次/min時,可加重心肌缺血癥狀或誘發心絞痛。

  (4)血栓形成易感性增強,因而易發生栓塞併發症。心房顫動持續3天以上者,心房內即可有血栓形成。年齡大、有器質性心臟病、左心房內徑增大、血漿纖維蛋白增加均是發生血栓栓塞併發症的危險因素。

  房顫的症狀雖輕,危害卻很大。房顫發生時,心房有效的收縮功能消失,這導致心房內的血液淤積並可能產生血栓。血栓脫落後,會隨著血液流動,停在哪裡,就可能會造成相應部位血管的堵塞,如腦栓塞、肺栓塞、下肢深靜脈栓塞等。在這些栓塞事件中,最常見的是腦栓塞,即腦卒中,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中風”。

  和其他原因引起的中風相比,房顫導致的中風更可怕。這是因為相較於血管內的空間,心房內更“寬敞”。若心房中有凝結成塊的血栓,其個頭更大,極易堵塞人體中較大的血管。這就導致了房顫引發的中風有“三高”:致死率高、致殘率高、複發率高。有研究顯示,房顫引發的中風30天內的死亡率可達25%,一年內死亡率則高達50% ;中風急性期致殘率高達73% ;中風後第一年累計複發率高達6.9% 。

  幸運的是,雖然房顫引發的中風危害大,透過積極的治療可以有效減少中風事件的發生。目前,抗凝是國內外公認的預防房顫引發腦中風的最有效的治療方式。抗凝治療是透過阻止心房中血液凝整合血塊,達到預防腦中風的目的。馬長生教授提醒:“我們一直在強調房顫抗凝的重要性。患者若能做好三件事,與房顫相關的中風事件就會大幅減少。”

  首先,到正規醫院就診,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卒中風險測評。有些房顫病人存在心悸、乏力、心衰等症狀,他們誤以為服用藥物控制好這些症狀,也就預防了中風。實際上房顫患者的中風與其危險因素有關,而與房顫症狀無關。我市很多醫院如安貞醫院都設有專門的房顫門診,房顫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評判個人的中風危險因素。

  其次,要正確用藥。如果評分結果顯示有中風風險,就應該服用抗凝藥來預防中風。但很多房顫患者仍在服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其實不是抗凝藥,它是透過減少血小板聚集,預防血栓形成。阿司匹林對防治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血栓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對房顫導致的血栓效果有限。

  最後,堅持長期規律服用抗凝藥。抗凝藥需要長期堅持服用,不能時斷時續。即使沒有感覺不適,不等於說中風的風險消失了,因此不能停藥。專家提醒,房顫患者一旦停止抗凝,中風會隨機“找茬”,“乘虛而入”。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