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咽管瘤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一、發病原因

病因不清。誘發因素可能為:遺傳因素、物理和化學因素以及生物因素等。臨床表現主要為顱內壓增高徵、雙側視力減退、視野缺損、內分泌功能障礙及下丘腦症狀。手術治療為首選,年齡越小,越易全切,併發症越少,故早診早治是關鍵。本病為先天性疾病,生長緩慢。正常胚胎髮育時,此管隨胚胎髮育而逐漸消失。前葉結節部,退化的顱咽管的殘存鱗狀上皮細胞都可能成為發生顱咽管瘤的起源。

大多數顱咽管瘤起源於顱頰管靠近漏斗部的殘餘鱗狀上皮細胞,故腫瘤位於鞍上,形成所謂“鞍上型”顱咽管瘤;少數腫瘤起源於中間部的殘餘細胞,則腫瘤位於鞍內,形成所謂“鞍內型”顱咽管瘤。部分顱咽管瘤在鞍上和鞍內都有,則腫瘤呈啞鈴形。

二、發病機制

1、發病機制有關顱咽管瘤的組織發生,目前有兩種學說比較普遍被人們接受。

1、先天性剩餘學說:這是被人們比較廣泛接受的組織發生學說。認為顱咽管瘤起源於這些殘餘的上皮細胞。在胚胎時期的第2周,原始的口腔頂向上突起形成一個深的盲袋,即稱之為顱咽管或垂體管。在正常情況下,胚胎7~8周顱咽管即逐漸消失,在發育過程中常有上皮細胞小巢遺留,即成為顱咽管瘤的組織來源。

2、他們認為鱗狀上皮細胞巢是垂體細胞化生的產物,而不是胚胎殘留。另外,還有人觀察到垂體腺細胞和鱗狀上皮細胞的混合,並且見到二者之間有過度,這一發現也支援化生學說。

2、病理改變顱咽管瘤體積一般較大,腫瘤形態常呈球形、不規則形,或結節狀擴張生長,無明顯包膜,界限清楚,範圍大小差異明顯,大多為囊性多房狀或部分囊性,少數為實質性,只含少數小囊腔。瘤體灰紅色,囊液可為黃色、棕色、褐色或無色。如囊腫破裂,囊液溢位,可引起腦膜炎和蛛網膜炎。囊性者多位於鞍上,囊性部分常處於實質部的上方,囊壁表面光滑,厚薄不等,薄者可如半透明狀,上有多處灰白色或黃褐色鈣化點或鈣化斑,並可骨化呈蛋殼樣,囊內容為退變液化的上皮細胞碎屑,囊液呈機油狀或金黃色液體。腫瘤亦可引起腦組織的膠質反應帶形成假包膜,有時可呈乳頭狀突入丘腦下部,手術牽拉腫瘤時可能造成丘腦下部損傷。實質性腫瘤多位於鞍內或第三腦室內,體積較囊性者為小。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