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悶、心悸、雙側胸腔積液

  胸悶、心悸、雙側胸腔積液

  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誌 1999年第3期第15卷 臨床病理討論

  作者:胡應光 張小文

  單位:胡應光(皖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 病理科)(胡應光現在蕪湖市第二人民醫院病理科)243000);張小文(皖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 內科)

  關鍵詞:fiedler心肌炎;心力衰竭;充血性;敗血病;屍體解剖

  分類號 r542.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1-7399(1999)03-0256-02

  1 病例摘要

  患者男,24歲。在無明顯誘因情況下,感胸悶、心悸、咳嗽20余天,無痰。夜間有盜汗。自覺無發熱及胸痛,亦無嘔吐及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史。納差,乏力。曾去當地醫院就診,用青黴素治療後症狀稍有改善。於1989年7月22日入院。既往史無特殊。入院檢查:t 36.9℃,p 116次/分,r 28次/分,bp 6.6/4.6 kpa。神清,輕度貧血貌,自動體位,瞼結膜、甲床蒼白。顏面、軀幹及上肢輕度水腫。淺表淋巴結不腫大,頸軟,氣管居中,胸廓對稱,右下肺呼吸音稍減低,無羅音。心界向左擴大,hr 116次/分,律齊,心尖區可聞及⒓sm雜音。腹平軟,無壓痛,未及包塊,肝脾(-),兩下肢(-)。x線檢查:胸片見心界稍擴大,右胸腔大量積液,左胸腔及腹腔少量積液。超聲心動圖:①左心房、心室內徑增大,左心功能減退;②雙側胸腔積液。ekg(7月25日):①竇性心律,②v5、v6波改變,③低電壓。實驗室檢查:rbc 4.0×1012。l-1,hb 120 g。l-1;wbc 4.6×109。l-1,n 0.69,l 0.31;血aso(-),le細胞(-)。肝功能基本正常。骨髓三系正常。首次胸穿,左胸腔抽出140 ml液體,右胸腔抽出860 ml為淡黃色液體,李凡它(-),細胞數11.4×106。l-1,單核0.65,多核0.35,蛋白0.298 g。l-1(經反覆多次抽液檢查基本相似),未見癌細胞。

  入院後經強心、營養心肌、抗結核等對症治療,一度雙側胸水吸收,症狀改善。8月8日體溫升至37.8℃,再度出現胸水,並感心悸、胸悶、症狀逐漸加重,咳紅色泡沫狀粘痰,肝腫大,肋下7 cm,頸靜脈返流徵(+)。8月12日ekg示:竇性心動過速,低電壓,提示pv,負值增大,右心室大,心肌勞損。儘管用利尿、強心、擴血管等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胸水增長迅速,病情惡化,繼之出現全身水腫。8月13下午出現少尿,8月14日下午心跳、呼吸停止。

  2 臨床討論

  張小文副主任醫師 此病例有下列臨床特點:(1)起病急,病程短,從發病到死亡僅40余天。(2)患者年齡僅24歲。(3)既往無心臟、肝、腎、肺等重要器官病史。(4)主要表現為胸悶、心悸、雙側胸腔積液,以右側為主,肝腫大,下肢無水腫。(5)ucg、x線胸片提示心臟擴大,以左心為主。根據以上病情特點,首先應考慮擴張型心肌病。因為患者有氣急、呼吸困難、全身無力、顏面、軀幹及上肢水腫、左心擴大、胸腔積液、肝腫大等,均支援此病。其次本例病程短、全身無力、顏面和軀幹及上肢水腫,並且有進行性心臟增大及心力衰竭、氣急、呼吸困難,所以孤立性心肌炎亦不能排除。縮窄性心包炎雖然有相似點,但下肢無水腫,無腔靜脈阻塞等症狀,ucg亦不支援,因此不考慮。惡性腫瘤如肺泡細胞癌,因影響氣體彌散功能,臨床往往表現呼吸困難為主,患者曾有一度症狀改善,因此不能解釋。胸腔間皮瘤,因胸水性質、x線、b超檢查不支援,亦無胸痛症狀。原發性心臟腫瘤,臨床表現不符合。總之,應考慮擴張型心肌病或孤立性心肌炎,患者死於多臟器功能衰竭。

  陳依年副主任醫師 患者臨床表現主要是心衰,並且貫穿於整個過程,因此要考慮診斷原發性擴張型心肌病急劇進展型。這一型病人可在短期內造成死亡,並且產生大量胸水,胸水蛋白含量低,細胞數不高,為漏出液。因此,我認為本病能較圓滿地解釋以上臨床表現。

  胡昌勝副主任醫師 患者入院後曾有一個好轉期,不能用惡性腫瘤來解釋。應用利福平可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因此sbe要考慮。

  潘維仁副主任醫師 用單一疾病機制很難圓滿解釋本病,我考慮擴張型心肌病這一診斷是成立的,在此基礎上合併有全身結核或胸膜間皮瘤可能。

  查貴桃主任醫師 根據病史和臨床表現,我同意擴張型心肌病,急劇進展型或心肌炎的診斷。

  陳淑時主任醫師 從症狀看很多方面不支援縮窄性心包炎診斷,故可排除。心臟腫瘤少見,如為繼發性心臟腫瘤,原發灶又在何處?曾有一度症狀改善不好解釋,故心臟腫瘤可除外。這個病例對我們有所提示,心衰病人產生胸水,可以是一側性,也可以是雙側性。因此我認為原發性擴張型心肌病,急劇進展型或心肌炎較為符合。

  3 屍體解剖報告

  男性屍體,身長165 cm,顏面部及上肢輕度水腫,四肢末端青紫,下肢無水腫,全身面板無黃染。左胸腔積液100 ml,右胸腔積液140 ml,心包腔積液120 ml,腹腔積液410 ml,呈淡黃色。心臟重680 g,外觀明顯擴大呈葫蘆形,沿血行徑路剪開,見左右心腔及大血管內大量凝血塊,左右心耳附壁血栓形成0.2~0.5 cm大小4枚,左心房、右心室略擴張,三尖瓣相對關閉不全。右心房壁厚0.2 cm,右心室壁厚1.0 cm,左心房壁厚0.4 cm,左心室壁厚1.3 cm,心腔略擴大,二尖瓣能閉合。各瓣膜周徑基本正常,未見贅生物。

  兩肺重1 600 g,切面較實,很少有泡沫樣液體擠出。肝脾淤血,腎及其它臟器未見異常。腦膜充血,但未見腦梗死灶和出血。

  鏡下:心肌間質水腫,纖維母細胞及小血管增生,中等量淋巴細胞、漿細胞、單核細胞及少數中性粒細胞散在或灶性浸潤,以小血管周圍為甚。部分心肌呈凝固性壞死,小纖維灶形成。兩肺淤血明顯,肺泡腔內有水腫液,見較多心衰細胞。部分肺小葉,以細支氣管為中心,大量中性粒細胞浸潤,形成小膿腫。病變的細支氣管腔、肺泡內充滿漿液性滲出物、中性粒細胞、膿細胞及脫落上皮(圖1~4)。雙腎實質內有多個微小膿腫形成。腦水腫,硬腦膜下有微膿腫,但未見栓塞和梗死灶。肝實質內見多個微膿腫;脾和胃腸淤血,其它臟器未見異常。屍檢心血培養(於死後13 h進行);金黃色葡萄球菌生長。

  圖1 心肌間質中灶性或散在淋巴細胞、漿細胞以及少量中性粒細胞浸潤。he×100

  圖2 心肝豈間質水腫,灶***粒細胞及淋巴細胞浸潤。he×200

  圖3 肺內小膿腫。he×40

  圖4 肺內小膿腫。he×200

  病理診斷:(1)fiedler心肌炎(孤立性心肌炎,瀰漫間質炎型)繼發:①左右心室腔(略)擴大,三尖瓣相對閉鎖不全。②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兩心耳附壁血栓形成。③兩肺淤血水腫。④胸腔、心包腔、腹膜腔積液。

  (2)兩肺支氣管肺炎併發金黃色葡萄球菌膿毒血癥及雙腎、腦、肝多發性微小膿腫。

  死亡原因:全心衰竭、膿毒血癥。

  4 病理討論

  胡應光主治醫師(病理科) fiedler心肌炎,最先為fiedler於1899年提出,當初是指急性病因不明伴有進行性心力衰竭、可致急死的心肌炎。jaffe認為,孤立性心肌炎是不同原因引起的同一型別心肌間質的反應。現在認為,fiedler心肌炎是一種非特異性的心肌炎症,可能是由coxsachie b族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暴發性心肌炎。屍檢病變主要累及心肌,表現為肌纖維間有大量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病理形態學將fiedler心肌炎分為兩型:即瀰漫型和肉芽腫型。本例屬於瀰漫型。這種心肌炎的病程較短促,本例從發病到死亡僅40余天。

  5 診斷與鑑別診斷

  本病主要以心肌的炎症性病變,表現心肌間質水腫,淋巴細胞、漿細胞、單核細胞浸潤為其特點。隨著心功能的減退,可出現心臟代償性肥大和心腔擴張,本例先有左心衰,引起肺靜脈淤血,加上支氣管肺炎、肺動脈壓力增加,導致右心衰、右心室擴張,所以本例左右心室腔擴張,三尖瓣相對閉鎖不全。

  在診斷本病時,需與下列心臟病鑑別:

  (1)充血性心肌病:是指左心室心肌收縮力不足,心室腔擴張,以充血性心力衰竭為特徵。本病病因不明,可能與酗酒、營養缺乏、化學中毒、家族史有關。臨床上起病緩慢,逐漸發生心力衰竭症狀。

  肉眼檢查:心臟增大,重量增加,以左心腔擴張顯著,而心室壁無明顯增厚,可有相對瓣膜閉鎖不全。鏡下:心肌纖維拉長,心肌細胞核大,深染,胞漿呈泡沫狀,心肌濁腫,橫紋不清晰,心肌間質中一般無炎細胞浸潤。

  (2)風溼性心臟病:可表現為風溼性全心炎,病變主要侵犯二尖瓣、主動脈瓣,引起相應瓣膜的狹窄和閉鎖不全,並以左房擴大、肺淤血和右心衰為主要特點。病理改變:表現為瓣膜的腫脹、增厚或變性;慢性期瓣膜縮短或粘連,以及心肌、心外膜纖維的變性與滲出、增生,風溼小體形成。

  (3)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因肺的慢性疾病,引起功能和結構的改變,導致以右心室肥厚為主要病變的心肌病。病理形態:因長期肺迴圈阻力增加,引起右心代償性肥大為特徵,主要以右心室壁肥厚為主。

  (4)高血壓心臟病:主要病變以左心室肥大,由於細、小動脈硬化,血壓持續升高,外周阻力增加,左心室代償性肥大,心臟重量增加。肉眼檢查:左心室壁肥厚,左室乳頭肌肉柱明顯增粗。鏡下:心肌纖維肥大。晚期左心室腔擴張,亦可發生心力衰竭。

  6 臨床病理綜合分析

  本例患者僅24歲,以胸悶、心悸、咳嗽20天入院。體檢:發現顏面、軀幹及上肢輕度水腫。心界向左擴大,心率快(116次/分),心尖區可聞及⒓sm雜音。腹平軟,肝脾(-),兩下肢不水腫。x線檢查:胸片見心界稍擴大,右胸腔大量積液,左胸腔及腹腔少量積液。超聲心動圖:(1)左心房、心室內徑增大,左心功能減退,提示病人入院時由於心肌炎,心肌收縮力減弱,存在著左心功能衰竭。入院後經強心、利尿,對症等有效治療,心肌收縮功能部分恢復,故曾有一度心衰症狀緩解。8月8日因併發支氣管肺炎,體溫上升到37.8℃,合併有膿毒血癥,引起肺內壓增高,使心臟後阻力進一步增加,再度出現心功能衰竭,故心悸、胸悶等症狀加重,並咳粉紅色泡沫粘痰,由於左心衰進而導致右心衰,表現肝腫大、頸靜脈返流徵(+)等症狀,最後因全心衰、膿毒血癥而死亡。

  作者簡介:胡應光,男,40歲,主治醫師

  收稿日期:1999-01-11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