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肩痛有什麼治療方法?

   由頸椎骨、關節、韌帶、肌肉、筋膜及肩關節軟組織病變或內臟疾病引起的綜合徵。又稱頸臂痛。表現為區域性疼痛。由於頸肩部解剖結構複雜,神經血管間關係密切,故引起頸肩痛的因素很多。頸部疾患中以退行性病變引起的為多見,其次為急性頸部軟組織損傷、慢性軟組織勞損、頸椎本身病變(如結核、炎症和腫瘤等)。肩部疾病引起的有肩周炎、肩袖斷裂等。肩關節周圍
的骨折、肩關節脫位、結核及腫瘤引起的較少見。頸肩交界處有第一肋骨、鎖骨和第一胸椎圍成的間隙稱為胸廓出口,臂叢神經和鎖骨下動、靜脈及前斜角肌等由此處透過。當胸廓出口出現解剖異常或肩下垂等因素,可能擠壓神經血管束,稱為胸出口綜合徵。神經系統疾病,如脊髓腫瘤、脊髓空洞症、脊髓側索硬化症、進行性肌萎縮等病,以及內臟疾病也可引起,痛在右側可能由膽石症、膽囊炎及肝病引起。痛在左側的可能由冠心病或心肌梗死引起。根據病史、臨床表現、神經系統檢查、x射線檢查來診斷和鑑別診斷。頸肩痛的治療應針對病因進行。
頭頸肩背臂部疼痛併發顱腦、面頰、眼、耳、鼻、口腔、咽喉、頸項、背胸、肩胛或上肢是臨床上常見症狀,多由外傷、勞累造成,由勞損所致者,原來多見於中老年患者。近年來,由於人們伏案工作時間延長,體育鍛煉、戶外活動減少、經常使用計算機等,頸、肩背部疼痛的發作有年輕化的趨勢,甚至在初中學生中亦不罕見。
長期以來,該症多歸類於頸椎病,認為其病理因素是頸椎的退變、頸椎間盤突出。多數可經保守治療痊癒,但易復發。可在臨床工作中經常發現患者症狀的輕重與頸椎影像學檢查結果不符,國外的一項研究表明40歲以上的正常人群中,有38%的人其頸椎mri檢查發現有頸椎間盤突出。實際上椎間盤突出物和骨質增生的形成,是生理性退行性變的產物,屬組織的“老化”現象而不是病變,本身不可能產生任何徵象。對受累的頸神經根、頸髓或交感神經而言,這種漸增的慢性機械性壓迫刺激神經組織不應該引起疼痛。由於神經組織對慢性機械性刺激具有強大的抗壓作用,故一般多不會出現神經功能障礙。尤其是如果是骨性病變造成症狀,那麼,無論什麼保守治療方法都應該對此無效,因為,簡單的手法無法消除骨刺或將突出的椎間盤迴納,藥物滲透療法因無法區別正常的骨頭和骨刺,怎麼能夠僅消除骨刺呢,因為骨刺就是骨質增生形成的,與正常骨的結構一樣。
經常低頭工作會使枕頸、項頸、背、肩胛骨背面等部位的肌肉和筋膜的骨骼附著處受長期過度應力,容易產生頭頸背肩軟組織損害,會引起原發性疼痛,早期是輕微的,臨床上不具備任何徵象的損傷,但日積月累,就使骨骼的軟組織附著處形成無菌性炎症性病變,形成不同程度的疼痛。
肩胛骨背面三肌附著處因慢性勞損引起無菌性炎症不同程度的病變時,不受任何年齡限制,均會急性突發或逐漸出現肩背痛或肩臂痛,或引發肩關節不同程度的功能受限。這是常見的椎管外軟組織損害性肩痛或肩臂痛,常被診斷為“神經根型頸椎病”、“肩周炎”或“頸椎病合併肩周炎”。當50歲左右,即將進入老齡之際,由於內分泌紊亂會激惹上述病理基礎,導致急性或慢性肩痛和肩部活動受限出現。當內分泌紊亂恢復正常,和進行正確的治療、體育鍛煉後,肩部疼痛可消失,活動範圍可恢復正常,這就是部分“肩周炎”能“自愈”的原因。但自愈時間較長,一般需要1-2年,問題是,作為一個患者,能承受長時間的疼痛和活動受限嗎?特別是慢性疼痛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嚴重的話,會影響工作效率、人際關係,對此不能用簡單的“你的病慢慢會好的,多鍛鍊鍛鍊就行了”來敷衍病人。
對頸肩部疼痛,初發的急性期徵象嚴重的病例,由於軟組織損害較輕,多屬急性無菌性炎症反應,肌肉、筋膜等軟組織未產生病理上的變化,僅有功能上的改變,所以,一般採用消除炎症的靜脈輸液、牽引等治療方法,加上手法可使患者在短時間內治癒。如果椎管外軟組織損害遷延反覆,肌肉、筋膜等軟組織由痙攣發展為攣縮,出現病理上的改變,用上述療法,只能暫時緩解病情,不易根治,所以必須採用軟組織鬆解的方法才能達到治癒目的。加上治療後輔以適當的鍛鍊方法,會在1-2月內治癒。尤其要指出的是,當患者的疼痛是由炎症所致,不能,絕對不能用旋轉或暴力性的手法治療,那樣,患者的疼痛會加重,甚至出現截癱等悲劇性的後遺症.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