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管子”修復脊柱

  在“管子”裡修脊柱是一種微創技術

  20世紀50年代,隨著雙極電凝和手術顯微鏡在脊柱外科手術中的應用,微創脊柱手術開始受到廣大外科醫生的重視和採用。此後,鐳射技術、手術中脊柱定位系統、內窺鏡技術,對微創脊柱手術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微創脊柱手術的特點,是以最小的手術創傷與危險,獲得與傳統開放手術等同或更好的治療效果。

  1997年,隨著一種叫做“管狀牽開系統”的臨床應用和對脊髓脊柱顯微解剖知識的深入研究,以“管狀牽開系統”輔助手術方法,逐漸涵蓋了多種脊髓脊柱手術,並且其應用範圍正在逐步擴大。在此之前,微創手術主要在較小的範圍應用於脊柱、椎間盤疾病的手術治療。

  管狀牽開系統下的脊柱微創手術大大減少了中老年人術後血栓形成等致命併發症

  微創脊髓脊柱顯微手術是經脊柱旁很小的面板切口(約2.5釐米),插入特製的管狀牽開器,在脊髓脊柱定位系統的監護下,直抵病變部位的脊椎節段,然後利用手術顯微鏡或內窺鏡進行操作,切除病變,同時也可以進行相應的脊椎關節固定。手術約需要3~4小時,手術對正常組織的創傷很小,失血量一般不足50毫升,手術後1天即可下地活動、無須拆線,在國外絕大多數患者都是手術後當天回家。這類手術大大減少了中老年患者手術後腦血栓形成、心肌梗死、肺栓塞等致命併發症的發生。術後併發症如血腫、傷口感染等的發生也遠遠低於傳統開放式手術。

  微創脊髓脊柱顯微外科技術可用於治療椎間孔狹窄、椎管狹窄、椎間盤脫出、脊柱強直和椎間神經管狹窄,同時也可用於切除椎管內腫瘤和脊椎關節固定,顯示出了其突出的優點和更好的治療效果。

  “管狀牽開系統”輔助的微創手術用於幾種常見疾病頸椎間盤脫出

  傳統開放手術治療頸椎間盤脫出,採用後頸部或頸前方手術,約需10釐米左右或者更長的面板切口,同時需要切開肌肉和相應的椎體和椎板。摘除脫出的椎間盤後,為了保持頸椎的穩定還需進行頸椎骨質融合固定。這種手術創傷大,費用也昂貴。目前採用管狀牽開系統,在手術顯微鏡或內窺鏡下做手術,面板切口只要2~3釐米,頸部肌肉組織結構幾乎不受影響。只在相應節段的頸椎體根部磨開一個不足1釐米的骨孔,即可將脫出的椎間盤摘除。由於創傷小,且沒有破壞正常的頸椎骨關節結構,所以無需進行骨融合固定術。

  頸椎管狹窄

  治療頸椎管狹窄的傳統手術同其他開放手術一樣,創傷較大、出血多,而且手術後需要較長時間的康復和休養。而引起椎管狹窄的骨質增生多發生在椎管前端(人體站立時的前方),故在椎管後方減壓只能起到增加椎管空間的作用,並不能切除所有的增生骨質,去除病因。採用微創手術可單純對被增生骨質壓迫的脊神經進行神經管擴大鬆解,同時也可以磨除增生的椎管內骨質和韌帶,擴大椎管,起到良好的減壓效果。術後患者不用佩戴頸託,可在短時間內恢復正常工作和生活。

  胸椎間盤脫出

  胸椎間盤脫出的發生遠遠少於頸椎和腰椎,患者多表現為胸背部疼痛、肢體力弱和內臟功能紊亂。以往傳統手術需要切開胸腔,經椎體側方切除胸椎間盤並進行骨質融合固定手術。近來也可採用胸腔鏡經胸腔做手術,但手術創傷也不小。如果採用管狀牽開系統輔助的微創手術,在背部椎體旁面板切一小口,經胸椎間孔摘除脫出的椎間盤,也無需骨融合固定,患者手術後很快即可恢復正常生活。

  腰椎間盤脫出和腰椎管狹窄

  採用微創手術可有效摘除脫出的椎間盤,並磨除增生骨質、擴大椎管。手術創傷和術後併發症較少。如果需要行腰椎固定手術,也可在摘除腰椎間盤的同時一併進行。與傳統開放腰椎固定手術相比,創傷小、失血少,且有更好的準確性和穩固性。

  微創手術在治療椎管內腫瘤和脊髓疾病中的應用

  在椎管內硬脊膜下和脊髓組織內的手術,因為鄰近脊髓和神經根,手術精細程度要求更高,以往都是用傳統開放手術,在手術顯微鏡下操作。隨著管狀牽開系統的應用,可在病變部位的脊椎體旁插入管狀牽開系統,在區域性脊椎節段行椎板切開術。然後切開硬脊膜,透過手術顯微鏡進行手術,可行椎管內硬脊膜下腫瘤切除手術,也可行高位脊髓節段切開術來治療或緩解晚期癌症患者的內臟疼痛,或行脊髓後根切斷手術等。

  管狀牽開系統輔助的微創脊髓脊柱手術的開展,需要紮實的脊髓脊柱顯微解剖知識和先進的技術裝置做後盾,否則其治療效果和安全性都會受到影響。這類微創手術開始於1997年,目前在國外已廣泛開展。其治療方法已日趨成熟,治療經驗和範圍也正在不斷擴大。在我國目前只是開展了部分管狀牽開系統輔助的脊柱微創手術,脊髓微創手術還未開展。隨著脊髓脊柱顯微解剖研究的深入和微創技術的推廣,相信微創脊髓脊柱外科技術將會在我國開花結果,為患者帶來更多的好處。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