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疾病病因詳解

 一、子宮內感染與產傷

  研究發現,母孕期曾患病毒感染者及產科併發症高的新生兒,成年後發生精神分裂症的比例高於對照組。

  二、遺傳因素

  國內外有關精神分裂症的家系調查,發現本病患者近親中的患病率要比一般人群高數倍,且血緣關係越近,發病率越高。雙生子研究發現同卵雙生的同病率是異卵雙生的4~6倍。寄養子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母親所生子女從小寄養出去,生活於正常家庭環境中,成年後仍有較高的患病率,提示遺傳因素在本病發病中的主要作用。近年來由於分子遺傳學技術的進步,使易感基因的定位有了可能,但目前並未有一致公認的結果。

 三、神經病理學及大腦結構的異常

  選取典型病例進行屍解研究,發現恆定在中前顳葉(海馬、嗅外皮質、海馬旁回)存在腦組織萎縮,類似的表現也存在於額葉。ct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現腦室的擴大和溝回的增寬,這些變化在精神疾病的早期甚至治療開始之前就已經存在。pet(正電子發射成像)更提供了在***身上研究大腦功能活動的手段,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測試狀態如進行威斯康星卡片歸類試驗(應當由額葉完成的活動)時,並不出現額葉活動的增強,提示患者存在額葉功能低下。

四、神經生化方面的異常

  精神分裂症神經生化基礎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假說:

  (1)多巴胺(da)假說: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精神分裂症的多巴胺假說,即認為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樞da功能亢進。該假說有不少支援的證據。長期使用***或***,會在一個無任何精神病遺傳背景的人身上產生幻覺和妄想。***和***的主要神經藥理學作用是可以升高大腦神經突觸間多巴胺的水平。而阻斷多巴胺d2受體的藥物可用來治療精神分裂症的陽性症狀。多宗研究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高香草酸(hva,da的主要代謝產物)增高,屍體腦組織中da或hva高於對照組;pet研究發現未經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患者紋狀體d2受體數量增加,因此推測腦內多巴胺功能亢進與精神病症狀有關。經典抗精神病藥物均是透過阻斷da受體發揮治療作用的。研究還進一步證實傳統抗精神病藥物的效價與d2受體的親和力有關。

  (2)氨基酸類神經遞質假說:中樞穀氨酸功能不足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之一。穀氨酸是皮層神經元重要的興奮性遞質。使用放射配基結合法及磁共振波譜技術,發現與正常人群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腦某些區域穀氨酸受體亞型的結合力有顯著變化,穀氨酸受體拮抗劑如苯環己***(pcp)可在受試者身上引起幻覺及妄想,但同時也會導致情感淡漠、退縮等陰性症狀。抗精神病藥物的作用機制之一就是增加中樞穀氨酸功能。

  (3)5-羥色胺(5-ht)假說:早在1954年wolley等就提出精神分裂症可能與5-ht代謝障礙有關的假說。最近10年來,非典型(新型)抗精神病藥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再次使5-ht在精神分裂症病理生理機制中的作用受到重視。

  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氯氮平、利培酮、奧氮平等除了對中樞da受體有拮抗作用外,還對5-ht2a受體有很強的拮抗作用。5-ht2a受體可能與情感、行為控制及da調節釋放有關。5-ht2a受體激動劑可促進da的合成和釋放,而5-ht2a受體拮抗劑可使a10da神經元放電減少,並能減少中腦皮層及中腦邊緣系統da的釋放,這與抗精神病作用及錐體外系反應的減少均有關係。

  精神分裂症是個非常複雜的疾病,涉及的範圍非常廣,上述學說仍在假說階段。這些神經遞質的變化是因、是果,還是相關因素,仍無最後定論。

  五、神經發育病因學假說

  英國的一項研究對誕生於某一年份的一組兒童進行追蹤觀察直至成年,對確認發生了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的既往成長記錄進行回顧。發現患者在童年期學會行走、說話的時間均晚於正常兒童;同時有更多的言語問題和較差的運動協調能力。與同伴相比,智商較低,在遊戲活動中更願獨處,迴避與其它兒童的交往。據此d.weinberger和r.murray提出了精神分裂症的神經發育假說:由於遺傳的因素和母孕期或圍產期損傷,在胚胎期大腦發育過程就出現了某種神經病理改變,主要是新皮質形成期神經細胞從大腦深部向皮層遷移過程中出現了紊亂,導致心理整合功能異常。其即刻效應並不顯著,但隨著進入青春期或成年早期,在外界環境因素的不良刺激下,會不可避免地出現精神分裂症的症狀。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