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查孢子絲菌病的方法有哪些

  我們只有擁有了健康的身體以後才能享受生活的美好,如果身體的健康出現了狀況的話無論我們的生活多麼富足都是無法享受的,孢子絲菌病病情存在易復發的情況,因此孢子絲菌病患者要警惕,不管你的孢子絲菌病病情在什麼程度,一定要第一時間去專業的面板醫院接受檢查治療。

  1、實踐檢查

  當加入維生素B時,可促使色素的產生。

  ①無色素的孢子絲菌須與念珠菌鑑別。根據孢子絲菌為雙相菌,菌落形態、顏色,鏡下梅花形排列的梨狀小分生孢子,不難鑑別。

  ②組織病理有特異性,典型的可見雪茄狀小體及星狀體。

  2、實驗室檢查:

  ①標本採集:自面板損害黑點及未破潰的結節中採集膿液或血液,其他尚有痰、血、骨髓、腦脊液或面板活組織、內臟組織。

  ②直接檢查時,孢子極易和其他結構混淆,尤其孢子數量很少時,常難以辨認。因此應做培養才能確診。

  ③沙氏瓊脂培養基中,37℃和25℃菌落形態相同,但部分固定型孢子絲菌皮損中的菌株在37℃時不能生長,最好分別放於2個溫箱中加以培養。

  ④當培養基加入青黴素時,可以刺激孢子絲菌的生長。本病應與結核、梅毒、足菌腫、芽生菌病、面板腫瘤、膿皮病等鑑別。

  3、病原學檢查:

  (1)直接鏡檢:取痰液、膿液或活檢組織直接塗片,作革蘭染色或PAS染色,在多核細胞內或大單核細胞內或細胞周圍,可見有革蘭染色陽性、圓形或梭形,直徑2~5μm小孢子。偶見菌絲及星形體。

  (2)細菌培養:

  ①葡萄糖蛋白腖瓊脂培養基上,室溫下,即有菌體生長。6天后菌落0.5cm直徑大小,呈灰褐色膜狀菌落,微高於培養面。10後菌落達1.5~2.0cm直徑,表面分3帶,邊緣為膜狀白色暈;中帶為暗褐色;中央隆起,有皺褶,高低不平,間有少數成刺狀菌絲。2周的菌落呈黑褐色,邊緣有下沉現象。取材檢查時,菌落黏性很大,不易取出。鏡檢可見直徑2μm的細長分隔菌絲。分生孢子柄從菌絲兩側長出,與菌絲成直角,在頂端有3~5成群梨形小分生孢子(2~4)μm×(2~6)μm大小,排列成梅花樣。

  ②胱氨酸葡萄糖血瓊脂或腦心浸液葡萄糖血瓊脂基上,37℃培養,呈白色菌落,鏡檢為圓形或梭形孢子,有時出芽,革蘭染色陽性。

  ③電鏡檢查顯示圓形或卵圓形小孢子和細長分隔菌絲孢子,電子密度高,呈輻射形狀,中心暗,外套附於細胞壁外側。菌體細胞壁為中等電子密度,胞質呈微細顆粒狀,內有線粒體,內質網和空泡。出芽方式為內分芽型,雙相性移行時菌絲機械性斷裂為菌絲斷片,分生孢子形成上具有多形性。菌絲相中,可見假軸狀分生孢子柄,並形成多個頂生分生孢子。

  透過上述對孢子絲菌病內容介紹,瞭解了檢查孢子絲菌病的方法有哪些的原因,大家平時要注意這些因素,遠離孢子絲菌病致病源,健康快樂生活。希望上述孢子絲菌病的內容介紹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