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樹皮 - 中藥材

柞树皮,中药名。为壳斗科植物蒙栎QuercusmongolicaFisch.exLedeb.的树皮。分布于东北、华北及山东等地。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之功效。用于痢疾,肠炎,小儿消化不良,气管炎,黄疸,痔疮。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利溼,解毒消腫。

主治

用於痢疾,腸炎,小兒消化不良,氣管炎,黃疸,痔瘡。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湯燻洗;或搗敷。

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彙編》:“主治細菌性痢疾,急性胃腸炎,小兒消化不良,黃疸,急、慢性支氣管炎,痔瘡。”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療小兒腹瀉。

2、治療感染性腹瀉。

相關配伍

1、治腸炎,小兒消化不良:柞樹皮適量,水煎,候溫泡腳30min(病重者可口服2-3匙),每日1-2次。(《全國中草藥彙編》)

2、治痢疾,腸炎,腹瀉:柞樹皮15g。水煎,日服3次。

3、治黃疸:柞樹皮、煅炭研末。每服6g,日服3次。

4、治痔瘡:鮮柞樹皮搗爛,敷患處。(2-4方出自《吉林中草藥》)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春、秋季採,颳去外層粗皮,曬乾或煅灰。

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切1.5cm的方塊。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樹皮外表面暗灰色,具縱深裂,內麵灰白色,平滑。氣微,味苦、澀。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殼鬥科櫟屬蒙櫟。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達30米,樹皮灰褐色,縱裂。幼枝紫褐色,有稜,無毛。頂芽長卵形,微有稜,芽鱗紫褐色,有緣毛。葉片倒卵形至長倒卵形,長7-19釐米;寬3-11釐米,頂端短鈍尖或短突尖,基部窄圓形或耳形,葉緣7-10對鈍齒或粗齒,幼時沿脈有毛,後漸脫落,側脈每邊7-11條;葉柄長2-8毫米,無毛。雄花序生於新枝下部,長5-7釐米,花序軸近無毛;花被6-8裂,雄蕊透過8-10;雌花序生於新枝上端葉腋,長約1釐米,有花4-5朵,通常只1-2朵發育,花被6裂,花柱短,柱頭3裂。殼鬥杯形,包著堅果1/3-1/2,直徑1.5-1.8釐米,高0.8-1.5釐米,殼鬥外壁小苞片三角狀卵形,呈半球形瘤狀突起,密被灰白色短絨毛,伸出口部邊緣呈流蘇狀。堅果卵形至長卵形,直徑1.3-1.8釐米,高2-2.3釐米,無毛,果臍微突起。花期4-5月,果期9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東北、華北及山東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00-2100m的山坡向陽乾燥處的疏林中,常與遼東櫟、楊、樺等混生,有時成純林。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