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戀人會補償給你父母未盡的責任

當一個女人真正深愛一個男人的時候,她的母性就會被放大,甚至會把愛人當成兒子一樣的去疼愛,可是為什麼會這樣子呢?這種情況是怎麼發生的呢?

當我們在家庭生活中因為各種煩瑣家務而感到惱火時,往往會脫口而出一句經典抱怨——“我是你老婆,不是你媽!”;在我們因為家裡老公童心太盛、不太會自我管理時也往往會對閨密抱怨——“我只生了一個,卻有倆兒子,我老公就像是我大兒子”。

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好的戀人往往正像成功的父母一樣幫助我們完善人格,我們也正像孩子向父母尋求支援一樣,從戀人的身上尋找心理補償。所以一個成功的戀人,與成功的父母一樣,所做的事情能夠促進彼此關係和諧,能夠促進對方成長。

原生家庭——父母給我們的那個、我們從小在其中成長的家庭,對於我們心理的影響有多麼重要和深遠,這大概在今天已經是眾人皆知的話題了。

在那些傾訴情感困惑的郵件中,不少來信都懂得在陳述與配偶之間的矛盾之後,也談一談雙方家庭背景——可惜的是,在這些來信中,我看到的絕大部 分都是諸如“他是家中獨子,被慣壞了,一直不懂照顧人,戀愛的時候還好一些,結婚之後簡直是自我中心主義大暴露”或者“她媽媽是個不太講理的人,結婚以前 我覺得她安安靜靜的不愛說話,性格挺好相處,現在才知道她控制慾強得簡直不可理喻,看來家庭影響真的很重要”這樣的控訴與指責。字裡行間,充斥著“早該知 道如此”的憤怒和不屑,似乎找到了矛盾的根本原因,從而心安理得。

可是,親愛的姑娘,難道你的目的就是給自己不知如何與其相處的戀人貼個標籤,然後把“壞”投射給對方,確信自己的正確與無辜,從而獲得安慰嗎?先不說原生家庭對人們的影響並非如此簡單與表層,即使當真是這樣,作為戀人,我們不應該做點什麼嗎?

來自不同家庭背景

會用不同的方式表達關心

“心有靈犀”、“心心相印”、“心意相通”……大概是人們對戀情最美好的期待了。“什麼都不用說,他總是知道我想要的,比我自己知道的還清楚,我也總是能感覺他的需要”,這是一種多麼溫馨的關係呀。可惜,事情往往並不如此。

我的一個朋友很苦惱,她發現她和丈夫聊天的時候,他從來不直視著她的眼睛超過3秒鐘,他們在外用餐時,他的目光也並沒有一直“情不自禁地落在 她的身上”。她試著盯著他看,結果是他顯得非常侷促,一副做賊心虛的樣子。在許多“愛情產生的N個標誌”或“如何判斷出軌”之類的文章裡,這可是非常危險 的。她擔心他已經不愛她了,甚至從來沒有深愛她。

直到她到公婆家中小住,才注意到,丈夫的父母也幾乎從不目光交匯。原來,這是一個嚴肅而羞澀的家庭,家庭成員從來沒有直視對方眼睛說話的習 慣,在交談時,他們的目光不是凝在虛空中的一點,就是落在對方身側,入座時,儘量選擇相鄰而不是相對的位置。在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不習慣直視人的眼睛, 也不習慣被人一直注視,這讓他感覺到非常不自在。

她當然可以用現代社交禮儀來要求他,告訴他說話看著對方的眼睛是起碼的禮貌,有助於深入交流,而且可以讓她感覺到他的重視。但她只是在知道這 些之後就覺得足夠了。她瞭解了他所習慣的情感表達模式,並且從中感受到了他所竭力表現的愛意——吃飯時,他雖然沒有坐在她的對面深情款款地直視她的眼睛, 卻總是坐在她身邊幫她夾菜,即使有外人在座,也至多抬頭解釋一句“她筷子用得不好”。這個習慣,至今已經十年不變。

“你不懂我”或許是因為

“這不是我熟悉的情感表達模式”

有位讀者來信說,她覺得丈夫控制慾太強,平時對她干涉太多,總是問這問那,讓她覺得沒有個人空間。但她的丈夫卻覺得,他所作的一切都是因為愛 她,有愛才有關心,而她抗拒這種關心,也並不對他投以同樣的關注,是因為她並不那麼愛他。於是,兩個人對對方都越來越失望,摩擦越來越多,走到了冷戰的地 步。

在他的世界裡,愛是以控制的方式表達的,妻子對此無法接收到“控制”行為背後的“表達愛”的本質,正是因為兩人從原生家庭裡帶來的模式截然不 同。每個人在原生家庭中學會了不同的付出和表達愛的方式。當這個方式有差異的時候,他們之間就容易產生衝突——而且通常來說,這種對愛的表達差異簡直是必 然的。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感覺不到足夠的關注,往往就會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值得被關注,長大之後,他可能沉默寡言,也可能恰恰相反,是群體中非常活 躍的那個傢伙,但他內心深處總是不斷希望得到關注,只有足夠的關注才能讓他感覺好一點。他也會把這一行為模式投射給伴侶,不斷索取證明自己是被重視的、被 關注的。一旦得不到,就像當年覺得父母不愛自己一樣,覺得伴侶不愛自己。同樣,他表達愛的方式就是全方位的關注和干預,表達憤怒和懲罰伴侶的方式就是刻意 冷漠忽視——因為他只會用這些方法來表達感情。

如果他的伴侶無法解讀他的這種情感表達模式,那就很可能引發他從“你不關心我”到“你不愛我”的推論,並讓他在這種焦慮中更加重控制性行為。可是實際上,真正的問題只是“她沒有用他所熟悉的情感表達模式來表達愛意”。

這就像是兩個操不同語言的人,遇到一起之後各說各話,誰也無法理解對方。為了理解對方,他們必須努力學會了解對方的語言,學習對方的情感表達方式。

幼年缺的一課

成年後仍在尋求彌補

心理學家說,我們長大後和他人的關係,都是在重複早年和父母互動的模式。親密關係作為人際關係的升級版,尤為如此。當年我們怎麼學會了“怎麼不被愛”,我們就會從伴侶類似的行為中體驗到同樣的不被愛。

有個女孩子,她對伴侶極度不信任,需要伴侶時時陪著她她才安心。不在一起的時候資訊要秒回,遲一點她就會懷疑對方不愛自己了。後來才知道,她 幼年不敢獨自睡覺,因為半夜醒來看不到媽媽,哭了好久媽媽才會出現。孩子需要確認媽媽的存在才覺得安全,找不到媽媽的時候,就會頓時覺得世界不安全了,自 己被拋棄了。

這個女孩子幼年缺了這一課,所以長大後對伴侶的陪伴和在視線可控範圍內的需求就很強。其實她男朋友如果能夠多一些耐心讓她意識到“別怕,我 在”的時候,她的這種佔有就會降低很多。相反,她男朋友一直煩不勝煩甚至不願意回資訊,有意無意躲避的時候,只會增加她的不安和被拋棄的感覺。

因此好的戀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知道對方需要什麼,並準備好給。

你要知道你的戀人經歷了哪些傷,哪些缺失。哪些是他從小就沒有得到的,但是卻是人生必需的。心理學家普遍認為,人的心理在發展過程中,相應的 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就會被一直延續下來,在其他客體身上尋求滿足,那個最靠近他的戀人就會首當其衝。當他與你產生衝突的時候,他其實是在以他的方式索 取他需要的心理營養——他用這種方式發出缺憾的哭喊。

敏感性可以主動培養

有人會說,為什麼戀愛初期他就能不用我說,就猜到我的心思,為我做好一切,而過了兩年反而不行了呢?他還是那個他,原生家庭給他的影響沒變,變的只是他漸漸不再關注我了——所以“你不懂我”還是因為“你不愛我”了。

一個敏感的媽媽是能覺察到孩子的需求的,當孩子還沒有學會說話的時候,她就知道什麼時候該餵食,什麼時候該抱抱。孩子一個小小的訊號發出來,她就知道該去滿足了。

在愛的人之間,是有這種敏感性的,熱戀中的愛人能及時覺察到對方需要的是什麼,並願意去滿足。愛久了也是如此。那些多年的親密夫妻就具有這個 特點,他們眼神一動,就知道彼此在想什麼,需要什麼。他們結婚的時間越長,越懂得彼此的需求。實際上這種敏感性是可以培養的,關鍵是你是否願意走出自己的 世界,進入對方。

當你不願意的時候,就會去責怪伴侶:你不說,我怎麼知道呢?

他不說,你也是可以知道的。你知道的途徑有很多,讓他自己告訴你只是最偷懶省勁的知道方式。

理解他的缺失,並且願意滿足他。當伴侶覺得不安全的時候,你要告訴他你一直在。當對方感受到不愛的時候,你要向他展示你是一直愛的。在需要敏 感的時候,表達出的愛是事半功倍的。因此我們也有理由說:維護愛情,往愛箱裡存款,並不需要做太多事,也不需要消耗的自己精疲力竭。你只需要在對的時候做 了對的事就夠了。

當然這並不是說你要苛求另一半成為你肚子裡的蛔蟲。當他沒有意識到你的心理需求,不具備敏感性的時候,並不是他不愛你,只是他沒有學過如何去愛。愛是需要終身學習的課程。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