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草 - 中藥材

夏至草,中药名。为唇形科植物夏至草Lagopsissupina(Steph.)IK.-Gal.的全草。具有养血活血,清热利湿的功效。主治月经不调,产后瘀滞腹痛,血虚头昏,半身不遂,跌打损伤,水肿,小便不利,目赤肿痛,疮痈,冻疮,牙痛,皮疹瘙痒。

功效作用

功能

養血活血,清熱利溼。

主治

月經不調,產後瘀滯腹痛,血虛頭昏,半身不遂,跌打損傷,水腫,小便不利,目赤腫痛,瘡癰,凍瘡,牙痛,皮疹瘙癢。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2g;或熬膏。

注意事項

1、《滇南本草》:“外障可用,內障不可用。”

2、《四川中藥志》1982年版:“孕婦慎用。”

相關論述

1、《滇南本草》:“清肝熱,除肝風,暴赤火眼,目珠脹痛,外障可用。”“開肝鬱,行肝氣。”“止牙齒疼痛,燒洗凍瘡。”

2、《陝西中草藥》:“活血,調經。治貧血性頭昏,半身不遂,月經不調。”

3、《青藏高原藥物圖鑑》:“治沙眼、結膜炎、遺尿等。”

4、《四川中藥志》1982年版:“活血祛瘀,清熱利尿,解毒。用於產後瘀滯腹痛,跌打損傷,水腫,瘡癰,面板癢疹。”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產後瘀滯腹痛,跌打損傷:夏至草15g,川劉寄奴15g,金絲梅15g,香通15g。水煎服。

2、治水腫,小便不利:夏至草30g,馬鞭草30g。水煎濃汁服。(1-2方出自《四川中藥志》1982年)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夏至前盛花期採收,曬乾或鮮用。

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噴灑清水,稍潤,切中段,乾燥,篩去灰屑。

儲存方法

儲存方法

貯乾燥容器內,置陰涼乾燥處。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莖呈類方柱形,有分枝,長12-30cm,被倒生細毛。葉對生,黃綠色至暗綠色,多皺縮,完整葉片展平後呈掌狀3全裂,裂片具鈍齒或小裂,兩面密被細毛;葉柄長。輪傘花序腋生;花萼鐘形,萼齒5,齒端有尖刺;花冠鍾狀,類白色。小堅果褐色,長卵形。質脆。氣微,味微苦。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唇形科夏至草屬夏至草。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15-35cm。莖直立,方柱形,分枝,被倒生細毛。葉對生;有長柄,被細毛;葉片輪廓近圓形,直徑1.5-2cm,掌狀3深裂,裂片再2深裂或有鈍裂齒,兩面均密生細毛,下面葉脈凸起。春夏開花,花輪有花6-10朵,無梗或有短梗,腋生;苞片與萼筒等長,剛毛狀,被有細毛;花萼鐘形,外面被有細毛,喉部有短毛,具5脈和5齒,齒端有尖剌,上唇3齒較下唇2齒長;花冠白色,鍾狀,長約7mm,外面被有短柔毛,冠筒內面無毛環,上唇較下唇長,直立,長圓形,內面有長柔毛,下唇平展,有3裂片;雄蕊4,二強,不伸出;花柱先端2裂,裂片相等,圓形。小堅果褐色,長圓狀三稜形,有鱗粃。花期3-4月,果期5-6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河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道地產區

產於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等地。自產自銷。

生長環境

野生於低山的水邊、路旁曠地上。

生長見習

喜向陽溼潤的環境,對土地要求不嚴,但以保水能力較好的壤土栽培為好。

繁殖方式

用分株繁殖或種子繁殖。

栽培技術

1、分株繁殖:夏至草為宿根性草本,於春季萌發前將根莖挖出,根據老蔸大小分成若干株,按行株距30cm×30cm左右栽植。2、種子繁殖:於4-5月在畦上按30cm左右行距開淺溝,將種子均勻撒入溝內,覆土0.5cm左右,保持土壤溼潤,出苗後注意除草、鬆土,過密處適當間苗。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