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人護理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指骨組織肥到細菌侵襲而引起的急性炎症。最常見的致病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常發生於兒童骨生長最活躍時期,感染部位多在脛骨、股骨、肱骨及橈骨等。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感染中毒症狀、區域性炎性表現、患肢功能障礙,易發生病理性骨折。治療以積極抗炎、手術(開窗引流)為主,輔以全身與區域性治療。常見護理問題包括:①恐懼;②軀體移動障礙;③自理缺陷;④高熱;⑤營養不足;⑥有發生褥瘡的危險;⑦有傷口引流不暢和逆行感染的可能;⑧潛在併發症--心肌炎、心包炎、肺膿腫;⑨潛在併發症--病理性骨折;⑩知識缺乏:出院後自護知識。

  一、恐懼

  二、軀體移動障礙

  三、自理缺陷

  以上一~三均參照"骨科病人一般標準護理計劃"中的相關內容。

  四、高熱

  相關因素:細菌黴素吸收。

  主要表現:寒顫,繼而體溫>39℃,伴煩躁不安、嘔吐、譫妄與驚厥。

  護理目標:

  1 病人體溫有所下降或接近正常。

  2 病人未發生高熱。

護理措施:

  1 配合醫師儘快明確致病毒。

  (1)在寒顫高熱期抽血培養,或初診時每隔2小時抽血培養1次,連續3次,以提高細菌培養陽性率。

  (2)區域性膿腫分層穿刺,及時送檢標本行細菌培養加藥敏的檢測。

  2 根據藥敏遵醫囑使用抗生素:

  (1)注意配伍禁忌。

  (2)瞭解藥物在血中的濃度和半衰期,合理安排用藥時間。

  (3)觀察藥物有無變態反應、毒性反應及治療效果。

  (4)警惕發生雙重感染,如偽膜性腸炎和真菌感染的腹瀉。

  3 對症處理:參照"骨科病人一般標準護理計劃"中的相關內容。

 重點評價:

  1 病人體溫是否下降趨於正常。

  2 病人是否感覺舒適,無口腔炎等高熱併發症發生。

  五、營養不足

  相關因素:

  1 潛在營養不良。

  2 病後營養不良。

  (1)機體代謝率增高:高熱。

  (2)感染。

  (3)食慾不振。

 主要表現:

  1 食物攝入絕對或相對不足。

  2 體重低於標準體重的20%。

  3 三頭肌皮褶厚度、上臂中圍值均小於正常值的60%。

  4 血清白蛋白、血紅蛋白、血清鐵低於正常。

 護理目標:

  1 病人能攝入足夠的營養食物。

  2 病人營養狀態有所改善。

  護理措施:

  1 與病人及其家屬一起尋找導致營養不良的原因,以便改善營養狀態。

  2 瞭解病人的進食習慣,包括喜好的食物、口味及進食時間等。

  (1)儘量選擇適合病人口味的食物,小兒多食酸奶。

  (2)鼓勵少食多餐,注意食物色、香味。

  3 為病人提供潔淨,清新的進餐環境。

  4 向病人及其家屬推薦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食物,多飲水。

  5 遵醫囑使用支援療法:少量多次輸新鮮血、氨基酸、白蛋白等。

  重點評價:

  1 病人營養狀況是否改善。

  2 改善病人營養狀況的護理措施是否適合個體。

  六、有發生褥瘡的危險

 相關因素:

  1 營養不良,體質虛弱。

  2 沖洗液外漏。

  3 大小便汙染。

  4 區域性受壓時間長。

主要表現:消瘦、活動受限、大小便不能自理、傷口沖洗不通暢。

 護理目標:

  1 病人未發生褥瘡。

  2 病人及家屬配合面板護理。

護理措施:

  1 加強營養。

  2 保持沖洗引流通暢,異常時報告醫師酌情處理,及時更換浸溼之敷料、床單位用物,保持面板清潔、乾燥,床單位整潔。

  3 小兒用"尿不溼"接大小便,及時擦拭汙染的面板。

  4 每2-3小時翻身按摩1次。

 重點評價:

  1 病人是否存在發生褥瘡的高危因素。

  2 病人及家屬是否配合面板護理。

  3 病人是否出現了褥瘡。

  七、有傷口引流不暢和逆行感染的可能

  相關因素:

  1 引流管扭曲受壓。

  2 血凝塊、膿渣堵塞。

  3 傷口沖洗、引流裝置被汙染。

  4 機體抵抗力低下。

 主要表現:

  1 傷口引流管引流出的引流量少於沖洗液量,傷口區域性腫脹明顯或敷料滲溼,甚至浸溼床單位。

  2 引流液混濁,細菌培養有新的菌株。

 護理目標:

  1 病人及家屬能配合維持傷口引流通暢。

  2 病人傷口引流通暢。

  3 病人傷口無明顯逆行感染。

  護理措施:

  1 向病人及其家屬說明維持傷口沖洗和引流通暢的重要性:鑽孔或開窗引流術後行大量抗生素液持續沖洗,是儘快控制炎症、防止死骨形成的重要措施之一。

  2 妥善固定沖洗、引流裝置,防止鬆動和脫出。

  (1)擰緊各連線接頭。

  (2)翻身時妥善安置管道,以防脫出。

  (3)躁動病人適當約束四肢,以防自行拔出。

  3 保持傷口部位的沖洗管位置在引流管之上,以利引流。

  4 沖洗管液瓶高於傷口60-70cm,引流袋低於傷口50cm,且引流管宜與一次性負壓引流袋相連,並保持負壓狀態,以維持通暢。

  5 鑽孔或開窗引流術後24小時內快速(以流水樣)灌洗,以後每2小時快速沖洗1次,維持沖洗直至引流液清亮(一般是留置3周,體溫下降,引流液連續3次培養陰性)為止。沖洗液隨著引泫液顏色的變淡逐漸減量。

  6 觀察和記錄引流液的質、量及色,保持出入量的平衡。

  7 出現滴入不暢或引流液流出困難,應檢查是否有血(膿)凝塊堵塞、管道受壓扭曲,及時處理,以保證引流通暢。

  8 及時更換沖洗液,傾倒引流液,沖洗的裝置每日更換,防止發生逆行感染。

  重點評價:

  1 病人沖洗引流裝置是否通暢。

  2 病人是否發生了逆行感染。

  八、潛在併發症--心肌炎、心包炎、肺膿腫

  相關因素:

  1 細菌毒素吸收後敗血症。

  2 轉移性膿腫。

  主要表現:脈搏增快、心律不齊、呼吸急促、血壓下降、咳膿痰。

  護理目標:

  1 病人未發生心肌炎、心包炎、肺膿腫。

  2 病人出現心肌炎、心包炎、肺膿腫時被及時發現並採取相應措施。

  護理措施:

  1 嚴密觀察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及有無咳嗽、咳痰性質,警惕併發:

  (1)心肌炎:脈搏細數,心律不齊、早搏等。

  (2)心包炎:血壓下降、心包有積液、端坐臥位後症狀減輕。

  (3)肺膿瘍:咳嗽、咳膿痰、呼吸困難等。

  2 嚴格控制小兒輸液滴速,謹防肺水腫的發生。

  3 一旦出現心肌炎,宜低鹽飲食,限制水的攝入,以免加重心臟負擔。

  4 出現肺部感染時,採用半坐臥位,以利於咳痰、排痰。

  重點評價:

  1 病人是否出現了心肌炎、心包炎、肺膿腫。

  2 病人一旦出現上述併發症,是否得到了相應處理。

  九、潛在併發症--病理性骨折

  相關因素:

  1 骨破壞。

  2 區域性缺乏保護。

  3 行動受限。

主要表現:肢體腫脹厲害,區域性疼痛明顯,活動受限,一旦出現"卡嚓"音,表示有骨折。

  護理目標:病人患肢得到妥善的制動與保護而未發生病理情骨折。

  護理措施:

  1 抬高患肢:有利於靜脈迴流,減輕腫脹。

  2 限制患肢活動:用石膏託或面板牽引。

  3 搬動患肢時動作輕巧。

  4 觀察鄰近關節是否出現紅、腫、熱、痛,身體其他部位有無病灶轉移,警惕骨組織感染後發生骨質疏鬆及破壞而骨折。

重點評價:

  1 病人患肢是否得到了制動與保護。

  2 病人是否發生了病理性骨折。

  十、知識缺乏:出院後自護知識

 相關因素:

  1 未接受過專業教育。

  2 病人年齡小,不懂得自護。

 主要表現:病人出院前,病人及其家屬不知道出院後護理常識。

  護理目標:病人及其家屬掌握出院後自護知識。

  護理措施:

  1 向病人及其家屬說明出院後自護的必要性: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人若急性期未能徹底控制、機體抵抗力差、生活條件及衛生狀態差,有可能轉為慢性,以致遷延不愈。

  2 指匯出院後自護知識。

  (1)堅持使用抗生素至體溫正常後2周,以鞏固療效,防止轉為慢性。

  (2)加強營養,增強機體抵抗力。

  (3)改善衛生條件。

  (4)若傷口癒合後又出現紅、腫、熱、痛、流膿等則提示轉為慢性,需及時診治。

  (5)防止過早負重,需x拍片證實病變已恢復正常時才能開始負重,以免發生病理性骨折。

  (6)在慢性骨髓炎期,也應避免患肢用力過重,以防病理情骨折。

 重點評價:病人及其家屬是否瞭解出院後自護的知識。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