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析胃潰瘍

  冬春之交,許多消化性潰瘍的患者飽受折磨。國內外眾多資料表明,潰瘍病在秋冬、冬春相交之季容易發病,呈現明顯的季節特徵。而胃潰瘍由於病情延綿、複雜,又與情緒相關,若病情加重或治療不及時,還會導致出血、穿孔、幽門梗阻和癌變等惡劣後果,所以應予以高度的重視。

  消化道潰瘍大部分可治癒

  消化性潰瘍主要指發生在胃和十二指腸球部的慢性潰瘍,因潰瘍的形成與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關故而得名,其約佔消化道潰瘍的99%。

  消化性潰瘍為一種常見的良性疾病,呈世界性分佈。有資料統計,十二指腸潰瘍好發於青壯年,胃潰瘍的發病年齡較晚,平均較十二指腸潰瘍晚10 年左右,十二指腸潰瘍的發病率約為胃潰瘍的3 倍。

  消化性潰瘍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瞭,比較明確的有幽門螺桿菌感染、服用非甾體類消炎藥以及胃酸分泌過多。遺傳因素、心理和情緒波動、飲食的無規律性、嗜食零食、吸菸、飲酒、地理環境和氣候以及肺氣腫和乙肝等慢性疾病也與消化性潰瘍的發病相關。

  在消化性潰瘍患者中,約10%-15%的人並無症狀發作,而多數患者具有典型臨床表現,即:慢性、秋冬和冬春之交週期性發病的節律性上腹痛。十二指腸潰瘍常表現為節律性空腹痛,而胃潰瘍常為餐後痛。部分患者平時缺乏典型臨床表現,而以大出血、急性穿孔為其首發症狀。上消化道造影或胃鏡檢查便往往可以確診,而以抑酸劑、胃黏膜保護劑、抗生素等聯合的內科治療可使大部分病人獲得痊癒。

  胃潰瘍目前已被認為是一種癌前病變

  十二指腸潰瘍幾乎不會發生癌變,但胃潰瘍目前已被認為是一種癌前病變。據我國文獻報道,5%左右的胃潰瘍可以發生癌變,這個數字目前有增高趨勢,有統計最高達29.4% 的胃癌來自胃潰瘍。癌變一般發生於潰瘍的周圍黏膜,這些部位的黏膜在潰瘍活動時發生糜爛,經反覆破壞和再生的刺激可發生惡變。近年來由於診斷及檢查方法的進展,發現侷限於黏膜的早期胃癌可以發生糜爛和潰瘍,其組織面可以被繼發性消化性潰瘍所改變,這些癌性潰瘍可以像良性潰瘍那樣修復,而且潰瘍和修復可反覆出現,病程因此可延長達幾個月甚至更長,所以對胃潰瘍應高度重視。

  如果出現下列情況,要提高警惕:

  疼痛性質和規律發生改變:胃潰瘍的疼痛多表現為上腹部隱痛,呈燒灼樣或鈍痛,且疼痛的發作與進食有關,一般在飯後半小時到1小時內出現,以後逐漸減輕。如果疼痛失去了上述規律性,變為不定時發作,或成為持續性隱痛,或疼痛性質與以往相比發生了明顯的改變,則應警惕為癌變的先兆。

  用抗潰瘍藥物無效:雖說胃潰瘍易反覆發作,但平時服用抗潰瘍藥物後,症狀一般能夠緩解。如果按常規服用抗潰瘍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效果變得不明顯,甚至無效,就應該懷疑是癌變的先兆。

  進行性消瘦病人:在短期內出現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發熱及進行性的消瘦,體重減輕,則癌變的可能性極大。

  出現嘔血和黑便:病人近期內經常發生嘔血或出現柏油樣大便,大便潛血試驗結果持續呈陽性,並且發生嚴重貧血,這些現象均表明,胃潰瘍可能正在惡變為癌症。

  腹部出現包塊:胃潰瘍患者一般不會形成腹部包塊,但是如果發生癌變,潰瘍就會變大、變硬,晚期患者可以在左上腹部觸控到包塊。包塊質地常較硬,呈結節狀,不光滑。

  其他:胃手術後5 年以上,有消化不良、消瘦、貧血和胃出血症狀,出現不明原因的上腹脹悶、不適、乏力、消瘦等。

  胃潰瘍病患者及家屬,應注意病情變化,一旦發現上述某項蛛絲馬跡都要警惕,及時去醫院就診,儘早治療。

 什麼是幽門螺桿菌 

  幽門螺桿菌Hp)是存在於胃及十二指腸球部的一種螺旋狀細菌。進入胃內後會出現短期急性胃炎症狀,表現為上腹疼痛、噁心、嘔吐和脹氣。最常見的感染是一種無明顯症狀的慢性胃組織炎症,其結果往往引致十二指腸潰瘍和胃潰瘍。目前認為,如果不殺滅幽門螺桿菌,消化性潰瘍和慢性胃炎很難被真正控制。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