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均勻脂肪肝的影像學診斷

  非均勻脂肪肝是脂肪肝的常見形式之一,多侷限於一葉或數葉,呈扇形或不規則形,病灶常延及肝臟表面;少數可呈球形或結節狀,影像檢查易與實質腫瘤相混淆,為影像學鑑別的難點。本文針對非均勻脂肪肝的影像學特點做一介紹。

  1 超聲診斷

  b超可檢出脂肪含量達30%以上的脂肪肝。對脂肪含量達50%以上者,超聲診斷的敏感性可達90%。近來國內外有學者研究,把回聲資料進行量化,可對脂肪變性程度甚至病灶性質進行準確判斷。b超對脂肪肝的敏感性和準確度低於ct,但簡便易行,無放射性,目前仍為脂肪肝的常用診斷方法,並廣泛用於流行病學調查。

  非均勻脂肪肝多侷限於一葉、數葉呈不規則分佈,少數呈球形。脂肪浸潤與非浸潤區混雜相間。b超聲像改變主要為透聲性下降,近探頭區回聲增強,遠端衰減。

  1.1 局灶浸潤型:呈區域性高回聲或相對高回聲區,邊緣清楚,但不規則,似血管瘤。有時高回聲佔肝的一段或一葉。

  1.2 瀰漫性非均勻型:脂肪浸潤佔肝實質的大部分,呈高回聲,不均勻,邊緣不規整,其間夾雜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肝組織,呈島狀相對低迴聲區(肝島)。如未重視周圍肝臟回聲的增強,易將肝島誤為“病灶”。

  局灶脂肪肝和脂肪肝中的肝島均須與佔位病變鑑別,前二者無佔位效應,血管通行正常,對周圍結構無推移擠壓現象。間歇二次諧波成像聲學造影對局灶病變與腫瘤的鑑別較有價值,造影后,原發性肝癌和肝轉移瘤組織回聲增強,腫瘤內的異常增生血管清楚顯示,呈“蜘蛛網”狀。鑑別困難時,可考慮ct或核素掃描等檢查。  

  2 ct診斷

  ct對脂肪肝的敏感性好,準確性高,測其ct值多可明確診斷,不同ct掃描技術的應用更有利於鑑別診斷。平掃時正常肝ct值一般比脾高6~12hu。脂肪浸潤區ct值下降,與脾之密度關係異常甚至倒置。肝內脂肪沉積量與其ct值呈負相關,存在相對線性關係。脾臟ct值較固定,肝/脾ct值之比可作為評價脂肪沉積量的參考指標,亦可作為療效評價和隨訪的依據。

  2.1 局灶脂肪肝:常發生於鐮狀韌帶附近,又可分為: ①小片狀脂肪肝,ct平掃呈小片狀或條片狀低密度病灶,密度較均勻,邊緣清楚或欠清;②結節狀脂肪肝較前者少見,ct平掃及常規增強均呈結節狀或球形低密度灶,邊緣清,內無密度更低區。

  局灶脂肪肝需與局灶佔位病變相鑑別,其特徵如下:①病灶多非球形,密度較均勻,邊界多欠清。增強後病灶周圍無強化環,邊緣仍欠清。腫瘤多呈球形,密度多不均勻,增強掃描,腫瘤邊緣或內部多有不均勻強化,其內血管形態及走行異常。②無佔位效應,其內血管形態、分佈無異常。位於肝包膜下者,肝緣無侷限性隆起。③增強掃描,ct值低於周圍肝組織,呈相對低密度,動態掃描時間密度曲線與正常肝相似;而肝癌病灶呈非同步變化,動脈期明顯強化,門脈期呈低密度。

  2.2 瀰漫性非均勻脂肪肝:① 瀰漫小灶性脂肪肝ct平掃和常規增強見瀰漫多灶性、小斑片狀低密度影,邊緣欠清。主要須與瀰漫型肝癌鑑別,後者為瀰漫性分佈的小結節,結節大小不等或有融合,密度不均勻,血管形態及走行異常。② 脂肪肝中的肝島在瀰漫性脂肪肝或大片脂肪肝病灶中,有時可見島狀正常或脂變較輕區域,呈相對高密度影。為結節狀、新月型或不規則型,邊界清。平掃時ct值接近正常肝。

  3 mri診斷

  常規mri對本病不敏感,且缺乏定量指標,僅憑常規mri診斷本病較難。有研究證明,mri訊號受肝內脂肪影響極小;mrs(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則較敏感,mrs訊號與肝內脂肪沉積呈線性相關,有利於脂肪肝的檢出,但技術複雜,臨床應用少。自旋迴波脈衝序列(se)對脂肪肝的敏感性較低,不利於脂肪肝的發現,但可用於與肝腫瘤的鑑別。

  氫質子化學位移成像(chemical shift imaging)對脂肪肝的敏感性較高。目前應用的有三維化學位移成像和dixon二維相位對比成像。三維化學位移成像能較好的區分脂肪和正常肝組織,其顯示的脂肪肝訊號強度與肝內脂肪含量密切相關。但空間解析度較低,結構顯示欠清,並不常用。dixon成像空間解析度較高,且可對肝內脂肪進行定量評價,不但可用於脂肪肝的診斷,還可提高脂肪肝中轉移瘤的檢出率。csi成像尚可區分包含黑色素、血塊或脂肪的肝腫瘤。

  相位成像和脂肪飽和技術對脂肪肝的發現均有價值。比較se t1加權影象與脂肪抑制或相位成像,常有助於非均勻脂肪肝與腫瘤的鑑別。另有報道在高磁場時(1.5t)採用stir(short inversion time inversionrecovery sequences)序列對局灶脂肪肝和轉移瘤鑑別也有一定價值。

  局灶脂肪肝與肝癌和轉移瘤的鑑別特點如下:① 在se t1加權影象上,脂肪肝可呈略高訊號,而肝癌和轉移瘤多呈低訊號;② 在se t2加權影象上,脂肪肝多呈等訊號,肝島顯示不清,而肝癌和轉移瘤則呈高訊號;③ dixon成像時脂肪肝訊號顯著低於正常肝實質,而肝癌和轉移瘤呈高訊號,與脾臟訊號相仿;④(1.5t)stir序列影象上,脂肪浸潤區相對於正常肝實質呈等訊號或低訊號,肝轉移瘤呈高訊號。此外,正相(ip)及反相(op)gre(gradientecho)序列的使用能地將其予以鑑別,此時脂肪肝的op影象為低訊號,ip影象為等或稍高訊號;轉移瘤的op影象為較高訊號。

  4 放射性核素掃描

  由於放射性藥物的選擇性分佈,核素閃爍掃描可提供肝病的獨特資訊。

  4.1 133xe成像:xe脂溶性高,在肝臟滯留量與細胞內脂肪含量相關。所以,xe成像與脂肪浸潤程度相關,有利於非均勻脂肪肝的發現。

  4.2 99mtc肝掃描:99mtc硫膠體在體內分佈於網狀內皮組織,該成像基本不受脂滴影響。多數佔位病變,包括原發腫瘤、轉移瘤等,因病灶kuppfer細胞減少,會出現影象缺損;而灶性結節狀增生則呈膠體吸收增加的表現;如影象正常則可有力地排除以上病變。該成像,尤其是99mtc膠體spect(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法,有重要鑑別價值。

  4.3 99mtc rbc成像:對肝血管瘤有高度特異性,並能顯示其他局灶病變的血管特徵,對局灶超聲異常尤其脂肪肝中的局灶病變有重要診斷價值。  

  ┆133xe成像單獨使用對確定脂肪肝的價值有限,但與99mtc硫膠體成像及99mtc rbc掃描聯合使用可增加對非均勻脂肪肝的特異性。另有報道認為,行99mtc gsa(半乳糖人血白蛋白)肝掃描可對脂肪肝進行定量評價。

  核素掃描對脂肪肝的診斷價值不及b超和ct,但對後二者是有力的補充,可從不同方面闡明病灶的性質。當後二者對非均勻脂肪肝與佔位病變的鑑別有困難時,輔以核素檢查可明確診斷。核素檢查價廉,易操作,無侵入性,國外使用較多。但敏感性較低且有放射性,國內使用少。

  5 血管造影

  血管造影對脂肪肝不敏感,各型別脂肪肝血管造影一般無異常表現。但此法可用於局灶病變的鑑別診斷,能明確顯示有血管分佈異常的各種病灶,如腫瘤、膿腫等。該檢查價廉,但有損傷性及放射性,並可能漏診位於周邊的小病灶,臨床應用不多。 

  6 結語

  在b超上非均勻脂肪肝的聲像改變缺乏特異性,目前多用於脂肪肝的篩查和流行病學調查。ct診斷脂肪肝的敏感性及準確性均較好,又有ct值這樣的定量指標可對脂肪沉積量進行評價,對局灶脂肪肝與肝腫瘤的鑑別能力明顯優於b超。常規mri缺乏ct值那樣的定量指標,對本病的診斷不如ct敏感,且費用昂貴,方法複雜,使用受到一定限制。國內外學者多認為,懷疑本病時應首選ct而非mri。但當ct難以區分局灶脂肪肝或肝島與肝腫瘤時,可進一步做mri檢查,結合se t1/t2加權影象及 dixon成像等技術可以鑑別。核素掃描及肝動脈造影的敏感性均不如b超和ct,且有一定放射性或/和創傷性,但可用於局灶病變或肝島的鑑別診斷。尤其核素檢查有一定特異性,有重要的鑑別診斷手段。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