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子絲菌病治療的藥物新選擇

近年來抗真菌藥物開發與應用的發展極為迅速,不但原有抗真菌藥物不斷開發新的劑型以增加藥物的生物利用度,減少不良反應,而且在原有類別基礎上開發出較多新的藥物,並出現了許多作用於新的靶位的抗真菌藥物。

  amb脂質體已成功用於不能耐受amb的真菌感染治療10,12。mcginnis等14進行的孢子絲菌體外藥敏試驗顯示,amb的mic和最小殺菌濃度(0.25~2μgpml,0.125~2μgpml)均低於itr(0.03~8μgpml,0.125~8μgpml)和伏立康唑(0.5~8μgpml,2~8μgpml)。因此,克服了amb諸多毒性反應的amb脂質體仍是系統型和播散型孢子絲菌病的最佳選擇。

  gottlieb10在itr膠囊口服(400mgpd)無效後應用itr注射液(400mgpd)與amb(5mgpkg•d)聯合治療1例播散型孢子絲菌病患者取得良好療效,相信itr新劑型用於治療重症孢子絲菌病的前景較為樂觀。

  三唑類藥物的發展較快,先後出現的伏立康唑(voriconazole)、普薩康唑(泊沙康唑,posaconazole)、雷烏康唑(ravuconazole)已上市和即將上市,而syn-2869,tak-187,ur-9825(albaconazloe)等還處於臨床和實驗研究階段15。在目前已經進行的上述藥物的體外藥敏試驗中顯示,雖然這類新藥對念珠菌包括flu耐藥的念珠菌、麴黴、新生隱球菌以及其他雙相型真菌均有較好的抗菌活性,但對孢子絲菌的抗菌活性顯著低於其他真菌,僅普薩康唑活性較高,mic為0.03~0.06μgpml16,伏立康唑的活性與itr接近14,雷烏康唑和syn-2869均不敏感。目前沒有tak-187,ur-9825作用於孢子絲菌的相關研究。negroni等17應用普薩康唑治療1例對itr,flu,amb耐藥的播散型暗色絲孢黴病的患者獲得臨床與真菌學治癒。

  至今還沒有上述藥物應用於孢子絲菌病的臨床資料,但可能成為未來該病系統型及播散型治療的新拓展。根據體外藥敏結果,普薩康唑更值得我們關注。

  棘白菌素類藥物18如卡泊芬淨(caspofungin)、mica2fungin、anidulafungin在體外及體內的麴黴屬、念珠菌屬等真菌藥物敏感試驗及臨床深部真菌病的研究中,均表現出良好的廣譜抗真菌活性,在已經進行的孢子絲菌體外藥敏試驗中,上述三種藥物的mic分別為0.5~4μgpml,0.5~1μgpml,2~4μgpml16,19,20,由於此類藥物的作用靶點位於真菌細胞壁,因此,副作用較小,在深部真菌病的臨床治療中具有較大潛力。但nakai19的研究發現micafungin抑制孢子絲菌酵母相(mic16->64μgpml)的活性顯著低於菌絲相(0.5~1μgpml)。曾有研究發現莢膜組織胞漿菌,皮炎芽生菌和巴西副球孢子菌等雙相菌的酵母相細胞壁中以α-葡聚糖為主,僅含少量β-葡聚糖,而菌絲相中β-葡聚糖的含量較為豐富,孢子絲菌亦可能存在同樣情況,這可能是該類藥物對孢子絲菌酵母相的mic值較高的原因。由於酵母相是雙相菌的主要感染形式,因此棘白菌素類治療孢子絲菌病的臨床療效與體外藥敏試驗的一致性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