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新婚時鬧洞房的性禮儀
每當鬧洞房之際,便是新人婚禮高潮之時,一時間,高朋滿座,歡聲笑語,熱鬧非凡。
每當鬧洞房之際,便是新人婚禮高潮之時,一時間,高朋滿座,歡聲笑語,熱鬧非凡。
一、淳樸的風尚
洞房的稱謂十分古老,據說源於原始社會的洞穴時代。後又叫帳房,現多稱新房,但如今許多鄉村仍沿襲洞房之說。但鬧洞房的說法直到先秦時期才出現的。只不過當時婚禮十分淳樸、肅穆。孔子在《禮記·曾子問》中描述當時鬧洞房的情景時說:“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燭,思相離也;娶歸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這反映了先秦婚禮沒有喧嚷紛鬧大操大辦的場面,有的只是淳樸的風尚,即便是有人鬧洞房,恐怕也只能小鬧一下。
說起來,鬧洞房作為新婚一道重要“程式”,全過程包括“鬧房”、“燻房”、“聽房”三部曲,而鬧房無疑是重頭戲。在現代社會中,尤其是鄉間村裡,鬧洞房更是司空見慣。但是,鬧洞房都是要新人拜堂之後開始的,新人拜堂時,還是要講究婚禮儀式的。
二、拜堂和入洞房
拜堂也稱“拜天地”,又稱拜高堂、拜花堂。古時候舉行婚禮時,新郎新娘參拜天地後,復拜祖先及男方父母、尊長的儀式。也有將拜天地、拜祖先及父母和夫妻對拜都統稱為拜堂。唐朝時,新婚之婦見舅姑,俗名拜堂。北宋時,新婚日先拜家廟,行合巹禮。至南宋,新婚夫婦牽巾到中堂先揭新娘蓋頭,然後“參拜堂,次諸家神及家廟,行參諸親之禮”。元明清三朝一般在迎娶進門就要拜堂。
古代新人拜堂時,迎娶的人家要在家堂前置香燭,陳祖先牌位或遺像。擺上糧鬥,內裝五穀雜糧、花生、紅棗等,上面帖雙喜字。拜堂前,燃燭焚香、鳴爆竹奏樂,然後禮生育唱,新郎新娘就位跪拜,一拜天地,二拜父母,三夫妻對拜。交拜後這對新人就被送入洞房。然後,鬧洞房就開始了。
三、攜手歸寢
古代婚禮儀式大都以其禮儀的隆重和場面的鋪陳而吸引眾多前來鬧洞房的親朋好友。通常以新婚當夜眾親友在洞房嬉鬧新娘和新郎後,新人雙雙攜手歸寢為婚禮的最高潮。古代時,此中滋生出一些乖情悖理的舉動,因多發生在洞房裡,故稱為鬧房、鬧洞房、鬧新房。由於這一習俗以新娘為主要逗趣物件,故又稱鬧新娘、耍新娘。這時候通常進行的活動有咬蘋果、咬喜糖、走獨木橋、夫唱婦隨等。雖然不同的地區,活動的內容不完全相同,但給新人撒喜床的節目是必不可少的。
四、撒喜床
撒喜床是在鬧洞房時,由新郎的嫂嫂表演的一種邊歌邊舞的遊戲,嫂嫂手托盤子,盤內鋪紅紙,紅紙上放栗子、棗、花生、桂元等物。新娘坐在床上,嫂嫂抓乾果往床上撒,邊撒邊唱。鬧洞房的眾人聽了嫂嫂的歌唱,也隨聲附和,洞房中歡聲笑語徹夜不斷,嬉笑打鬧聲一浪高過一浪。
五、鬧洞房的風俗
古代婚禮除了鬧洞房的傳統風俗之外,還有點喜日子、壓箱底、三天回門……這些看似老套的傳統婚俗,卻暗藏著性健康的玄機。可以說,男女結婚是不能避免性愛的,但性愛又是中國人最忌諱的話題,於是,聰明的中國先人就圍繞性想出了很多看似文雅而又很科學的辦法,這些辦法就變成了大家必須遵守的風俗。
說起來,古人還是很保守的,許多新婚夫妻結婚前偷偷瞟一眼就會臉紅,更有甚者僅憑媒妁之言就訂了終身。兩個從來沒有見過面的人,晚上卻要肌膚相親,做最隱秘的接觸,這是非常尷尬的。因此,新娘子結婚前一天,母親要臨時突擊,搞好對女兒的性教育,省得到時候真刀真槍把自家姑娘給嚇傻了。
六、鬧洞房的本意
對於新婚夫妻的性教育有專門的工具,叫“壓箱底”,平民之家多是瓷杯瓷碟的,貴族之家多用象牙雕成的,裡面畫的是“黃色圖片”,讓新娘子有個基本的心理準備。其實,鬧洞房也是性教育的一種。俗話說:“新媳婦三天無大小。”入洞房後,不論男女長幼都可入房“看新媳婦”,逗新娘,葷的、素的一起來,有意使原本羞羞答答的黃花閨女變成大大方方的潑媳婦。
更重要的是,鬧洞房時,眾人要讓新人做各種親密的、隱諱的但是指向性很明確的動作,把新娘子和新郎官的陌生感、羞澀感打消,為那激動人心的時刻做好鋪墊。這是眾人共同參與的“前戲”。鬧洞房其實就是在表達一種曖昧的性教育:事情就是那麼個事情,情況就是那麼個情況。
七、羞澀少女和潑辣媳婦
花燭之夜鬧洞房,經過歷朝歷代的演變,加上各地風俗不同,形式也就隨之變化無窮。不論如何變化,都與性教育有關,以至於“教育”不“教育”並不重要,毋寧說與性有關。據說,明朝時期有一婚俗,就是在洞房床上反鋪一條花席,需要新娘把它正過來,邊翻邊有人問:“翻過來了沒有?”新娘自然羞於回答,但鬧房者一定會窮追不捨,直到新娘紅著臉說“翻過來了!”
這大概是鬧洞房者有關葷話的最文明的版本了。在這樣的場合,黃色笑話自然是可以大行其道的了,色情燈謎更是家常便飯。因此,很多羞澀少女在一夜之間成長為瘋狂少婦,大概要歸功於鬧房者的性教育。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