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結石膽囊炎中醫治療

   膽結石、膽囊炎是當今的多發病、常見病,兩種病變常伴隨發生,出現胃脘部疼痛的症狀,容易與胃病相混淆,若按胃病治療則不得其效。目前隨著b超的普及,膽結石、膽囊炎的診斷已相當容易,對於經常胃脘痛的病人,只要去做一個b超,多數可以得到確診。

  中醫認為,膽結石、膽囊炎屬“脅痛”、“黃疸”等範疇,是因情志不暢,過食肥甘油膩等導致肝氣不舒,脾失健運,溼熱內生,熱煎膽汁,凝結成石;石阻膽道,遂生諸證。不同型別的膽結石、膽囊炎因表現的證候不同而有不同的治法。

  膽結石的治療,應根據結石的大小,膽囊的功能,採取相應的手段,一般來說在膽囊功能基本正常的情況下,直徑小於0.6cm的膽囊結石和直徑小於1cm的膽管結石才有可能排出。中醫的排石手段有很多,中藥、針灸、食療都可能獲效,目前市售排石中成藥也很多,但有些過於誇大其詞,反而不可信。溶石在理論上是可能的,但目前在臨床上還未找到有很好溶石作用的中藥。

  膽結石、慢性膽囊炎表現為:間斷右上腹或胃脘部隱痛,向右肩背放射,多因生氣或油膩餐引發或加重,有時可突發右上腹絞痛(這是因為結石嵌頓所致),食慾不振,大便不爽,舌紅苔白,脈弦。辨證為:肝膽鬱滯,腑氣不暢。治宜舒肝利膽,理氣通腑。常用藥:柴胡、香附、鬱金、枳實、厚朴、木香、黃芩、白芍、金錢草、大黃、當歸、甘草等。疼痛重者可加元胡、川楝子;食慾差者可加陳皮、竹茹;大便乾燥可加大大黃用量或酌加元明粉。若考慮為結石嵌頓於膽囊頸部引起膽絞痛,可囑病人右側臥位,拍打其右後背部,使結石從嵌頓部位脫出解除疼痛。發病期間應忌食油膩,保持心態平和。

  膽結石伴急性膽囊炎、膽管炎表現為:起病急,右上腹或胃脘疼痛向右肩背放射,不思飲食,進食則腹痛加重,或嘔吐,發熱,或有寒戰,有時出現黃疸,尿少色黃,大便秘結。查體:右脅下或胃脘區疼痛拒按,莫非氏徵陽性,有時可觸到腫大的膽囊,肝區叩痛明顯,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白細胞常在12000/mm3以上。辨證為:肝膽鬱滯,溼熱蘊結。治宜清利肝膽,理氣通下。常用藥:金錢草、虎杖、公英、黃芩、鬱金、川楝子、茵陳、柴胡、白芍、大黃、元明粉等。腹痛劇烈者加元胡;噁心嘔吐者加生薑、半夏;高熱不退加生石膏。病人應禁食,有條件應下胃管行胃腸減壓,輸液,並可於右上腹外敷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軟膏,以促使炎症消退。同時要配合應用抗生素並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壞疽性膽囊炎、急性化膿性梗阻性膽管炎膽管疾病到了這一階段最積極的措施應是手術治療,但有些病人存在手術禁忌情況,或當地無手術條件,只能採取保守治療。中醫將此類證候稱為火毒型,主要表現為:右上腹及胃脘區劇痛,甚至痛遍全腹,高熱不退,黃疸,便秘。體檢:血壓有下降趨勢,甚至休克,腹肌緊張拒按,舌質紅絳,舌苔黃厚膩,脈弦數或細數。白細胞高於20000/mm3。辨證為肝膽鬱滯,火毒蘊結。治宜清利肝膽,瀉火解毒。常用藥:茵陳、虎杖、梔子、公英、龍膽草、柴胡、黃芩、黃連、生大黃、元明粉、生地、生石膏。高熱神昏者可加服安宮牛黃丸;怕冷自汗,脈沉細者可加麥冬、石斛、天花粉;有出血傾向的可加水牛角、赤芍、丹皮;出現休克可加人參、附子。

  上述的三種症候群,實際上是膽結石,膽囊炎逐漸加重的三個階段,在三個階段的治法中始終貫穿一個原則就是舒肝利膽,通腑瀉熱,這也是中醫治療膽結石、膽囊炎的基本法則。除了內服、外敷中藥外還可配合針灸(足三里,陽陵泉,膽俞等穴),耳針(肝、膽、胰、神門等穴),運經儀治療等常可獲得很好療效。

  中醫治療膽結石、膽囊炎副作用少,無禁忌證,簡單易行,但需要注意的是應把握好適應症,尤其是在急性炎症階段的治療。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