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子絲菌病的診斷

1、面板淋巴管型:本型損害常見,多發生於四肢,為圓形、堅韌、無痛的皮下結節,後期結節中心可壞死、形成潰瘍,覆有厚痂。結節沿淋巴管向心性出現,排列成串。日久淋巴管變硬呈繩索狀。患者多有外傷史,病菌由破損的面板侵入,經過一定時問的潛伏期後,在皮下形成圓形、堅韌的結節。日久結節增大、隆起,並與面板形成粘連,隨後結節變軟、化膿、潰破,流出少量黏性膿液,臨床將這種最早出現的損害稱之為“初瘡”。

“初瘡”出現後再經過一段時間,位於“初瘡”附近的淋巴管兩端又可出現新的結節。新結節數量不等,間距也各異,受累的淋巴管常增粗、變硬,但近衛淋巴結常不受影響,如有腫大,常提示有繼發細菌性感染。本型損害多累及四肢的一側,上肢多於下肢。如累及上肢,一般不超過腋窩部,發生於下肢者則不超過腹股溝。

2、侷限性面板型:又名固定型孢子絲菌病。多發生於面部,也可發生於面板角質層較薄處,如手腕、前臂及頸部等。此型兒童多見,可表現為結節型、肉芽腫型、斑塊型、疣狀增生型、潰瘍型、囊腫型等。損害固定於“初瘡”處,不沿淋巴管蔓延,僅表現為疣狀浸潤的斑塊、潰瘍及肉芽腫等。絕大多數為單個損害,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見“初瘡”周圍布有數個米粒至黃豆大小的丘疹、結節,稱為“衛星狀損害”。

3、黏膜孢子絲菌病:孢子絲菌偶爾可侵犯口、咽、鼻部黏膜,開始為紅色斑片狀損害,逐漸形成肉芽腫性、贅生性或乳頭瘤樣損害。

4、面板外及播散型:較少見。因病菌隨血流而播散至全身各臟器。可有骨、骨膜及滑膜孢子絲菌病、肺孢子絲菌病及系統性孢子絲菌病等。

5、實驗室檢查:取病變組織沙氏培養基常規真菌培養,1周左右可長出灰色或灰褐色的氣生菌絲樣的菌落,鏡下為梅花樣成束的小分生孢子。

6、組織病理偶能發現真皮內長圓到雪茄煙樣小體。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