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水莧 - 中藥材
耳水苋,中药名。为千屈菜科植物耳基水苋AmmanniaarenariaH.B.K.的全草。分布于河北、陕西、甘肃、安徽、江苏、浙江、河南、湖北、云南等地。具有健脾利湿,行气散瘀之功效。常用于脾虚厌食,胸膈满闷,急慢性膀胱炎,妇女带下,跌打瘀肿作痛。
功效作用
功能
健脾利溼,行氣散瘀。
主治
脾虛厭食,胸膈滿悶,急慢性膀胱炎,婦女帶下,跌打瘀腫作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2-24g,鮮品可用至30g;或泡酒。
注意事項
孕婦禁服。
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彙編》:“治急慢性膀胱炎,白帶過多。”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脾虛厭食:(耳水莧)鮮草每次30g,生蔥3株。合煎飲。連服2-3次。(《泉州本草》)
2、治胃冷吐蛔:(耳水莧)鮮草每次30g(幹者15g),合生姜3片、紅棗5枚。水煎服。(《泉州本草》)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夏、秋季採收,洗淨,切碎,鮮用或曬乾。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千屈菜科植物耳基水莧。
形態特徵
耳基水莧,又名耳葉水莧。草本,直立,少分枝,無毛,高15-60釐米,上部的莖4稜或略具狹翅。葉對生,膜質,狹披針形或矩圓狀披針形,長1.5-7.5釐米,寬3-15毫米,頂端漸尖或稍急尖,基部擴大,多少呈心狀耳形,半抱莖;無柄。聚傘花序腋生,通常有花3朵,多可至15朵;總花梗長約5毫米,花梗極短,長約1-2毫米;小苞片,2枚,線形;萼筒鐘形,長1.5-2毫米,最初基部狹,結實時近半球形,有略明顯的稜4-8條,裂片4,闊三角形;花瓣4,紫色或白色,近圓形,早落,有時無花瓣,雄蕊4-8約一半突出萼裂片之上;子房球形,長約1毫米,花柱與子房等長或更長。蒴果扁球形,成熟時約1/3突出於萼之外,紫紅色,直徑2-3.5毫米,成不規則周裂;種子半橢圓形。花期8-12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河北、陝西、甘肅、安徽、江蘇、浙江、河南、湖北、雲南等地。
生長環境
喜生於水稻田中及潮溼的地方,不常見種。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