肓門穴 - 針灸穴位

肓门,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腰区,第1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1腰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1、2腰神经后支。主治腹痛、胃痛、便秘、痞块、乳疾。斜刺0.5-0.8寸。

名詞釋義

肓,指肓膜。穴在三焦俞兩旁,三焦為陽氣之父,因陽氣燻於肓膜,穴為三焦之氣出入之門戶,故以為名。

功能作用

清胃調腸,利溼通淋,調理衝任。

定位

位於腰區,第1腰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3寸。

解剖

有背闊肌、髂肋肌。有第1腰動、靜脈背側支。布有第1、2腰神經後支。

詳細主治

1、腹痛、胃痛、便秘、痞塊等胃腸病證。2、乳疾。

詳細操作

俯臥,與第一腰椎棘突下間懸曙穴旁開3寸處取穴。斜刺0.5-0.8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20分鐘。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胃痙攣、便秘、腰痛、下肢癱瘓等。

配伍

1、配承扶穴、承筋穴、飛揚穴、復溜穴、勞宮穴、會陰穴等治痔疾。2、配志室穴、不容穴、期門穴、日月穴、章門穴、京門穴、手三里穴等治黃疸。3、配關元俞穴、志室穴、三焦俞穴、腎俞穴、氣海俞穴、大腸俞穴、小腸俞穴等治淋證。

相關論述

1、《會元針灸學》:“肓門者,膈之門也,是精氣生育之根源,三焦之所屬。上通膏肓,下通胞肓,皆精氣發源陰陽朝會之處。邪弗能傷,因先天不足,六氣七情而乘之,漸為勞形,症入膏肓,不可為也。心出為膏,腎出為肓,心腎相交而通於背,故名肓門。”2、《腧穴命名匯解》:“肓門,門指出入之處。穴在三焦俞旁,考肓之源根於腎,上生肝系,在十三椎旁。穴當其處,因名肓門。”3、《針灸甲乙經》:“婦人乳餘疾,肓門主之。”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