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導管消融宜早不宜遲

心房顫動簡稱房顫,亦稱心房纖維性顫動,是老年人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據統計我國有逾1000萬房顫患者,而且發生率還在升高,發病年齡也逐步提前,臨床上30~40歲左右年輕患者、甚至20多歲患者也非罕見。房顫發作時心慌、胸悶、頭暈等症狀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房顫導致腦卒中風險升高4~5倍,是致殘的重要原因;長期房顫尚可導致心臟擴大、心力衰竭,使患者死亡率增加1倍。因此,房顫的風險和併發症需要引起廣大患者的高度重視,需要積極求治。上海仁濟醫院心內科王新華

導管消融是目前最有希望消除房顫的微創療法。該療法始於上世紀90年代中期,歷經十餘年發展已經較為成熟,目前國內外已經積累了數十萬例病例,其安全性、有效性已獲得充分驗證,筆者近年也主術完成了2200餘例房顫消融,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和心得體會。2012年國際權威的電生理學會北美心律學會)釋出了最新的房顫治療指南,該指南將導管消融列為治療陣發性房顫I類適應症,實際上是一線治療;對於持續性房顫,導管消融雖未成為I類適應症,但規定可以有選擇地開展,尤其是對病程不太長、心房不太大的患者。2012年房顫指南將不同型別房顫區別對待的重要原因是導管消融治療不同型別房顫的效果存在較大差異,一般陣發性房顫導管消融一次成功率可達70%~80%左右,而對持續性房顫一次消融成功率僅為50%~60%,而且需要選擇合適的病人。

為什麼不同型別的房顫消融效果會有差異?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從房顫的發病規律說起。大多數慢性疾病的發生發展都有一個規律,早期病變侷限,病情較輕容易控制,病情遷延後病變增多、擴散,此時再控制難度加大,甚至難以控制。房顫作為一種慢性疾病,正是符合這個規律。從自然病程來看,房顫一般經歷早期陣發性階段和後期慢性持續性階段陣發性房顫每年有15~30%的比例轉變為持續性房顫),據此房顫也可粗略分為陣發性房顫和慢性持續性房顫兩類。導管消融實踐發現,陣發性房顫病灶侷限於肺靜脈周圍,透過簡單消融隔斷肺靜脈電傳導即可有效根治;待房顫持續後,病灶不止侷限於肺靜脈,可能已擴散於整個心房,此時僅肺靜脈消融不夠,還需儘可能消融其它病灶,並切斷多條異常傳導路徑,因此消融大大複雜化,而且很難一次消融徹底,這就是導致慢性持續性房顫消融效果不如陣發性房顫的原因。

至此,筆者提出自己的觀點就水到渠成了,亦即房顫導管消融“宜早不宜遲”。導管消融最佳時機是在房顫的陣發性階段,此時消融事半功倍,錯過這一階段房顫轉變為持續性,消融事倍功半。應當鼓勵病人在房顫處於陣發性階段時得到最佳治療。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