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腹瀉發病機理
已知的發病機理與病原有關,細菌和病毒性腸炎明顯不同。
1、細菌性
1、致病性大腸桿菌腸炎:發病之初epec特異性地粘附於小腸粘膜表皮細胞上,粘附作用是由於一種經質粒傳遞的特殊菌毛的作用。這種菌毛是絲狀膜蛋白,具有特的密碼質粒,對有種屬特異性的細胞有粘附性。可借其動力穿通腸上皮細胞表面的粘膠層,使形成菌落,結果導致小腸上皮微絨毛的損傷。
2、腸毒性大遙桿菌腸炎:etec與epec是不同的血清型,其致病作用有兩個步驟:①先在小腸粘膜細胞上粘附,並在其表面定居、繁殖,這階段主由細菌的特殊菌毛完成;已知有a、b兩種亞單位,其中b能連線小腸上皮細胞gm、神經節苷脂。亞單位b便於亞單位a進入細胞發揮其生物學作用:活化細胞上的腺苷酸環化酶,使atp轉化為camp,使細胞內camp明顯增高,導致腸道水分和氯化物分泌過多,並抑制鈉的再吸收,腸液分泌過多,腸蠕動增劇,而瀉出大量水樣便。另一種為耐熱毒素,其活性部分分為sta和stb,後者為腸毒素主要成分,它刺激鳥苷環化酶,使gtb轉化為cgmp,細胞內cgmp增高,氯化物吸收減少,引致腸液分泌增多。許多產生st的菌株也產生lt,常引起較重腹瀉。攜帶腸毒素的質粒也攜帶定居因子基因,已知有定居因子的大腸桿菌血清型有:o78:h21,o6:h26,o159:hv,o139:h25等。
3、侵襲性大腸桿菌腸炎:eiec是志賀菌樣大腸桿菌。主要特點是能侵入大、小腸粘膜,穿入上皮細胞內,使細胞蛋白溶解並在其中生長繁殖,使粘膜刷狀緣受損,區域性發生潰瘍甚至出血,所以臨床大便表現似痢疾。其侵入性受控於在質粒,消除此質粒細菌即喪失其侵襲力,質粒可轉移給無毒力菌株。
4、空腸彎曲菌腸炎:已發現空腸彎曲菌有lt,使腸camp增高。另有細菌毒素,具體發病機理尚待進一步研究。
2、病毒性
病毒性腸炎發病機理與細菌性者不同,無campt及cgmp增多現象。以輪狀病毒腸炎為例;輪狀病毒感染後,先侵犯小腸粘膜上皮細胞,由感染處向周圍廣泛擴充套件,直到侵及全部小腸。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