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症會帶來哪些危害?

  在心理門診,經常會有些強迫症患者訴苦說:“老師,我好痛苦,你幫幫我吧,我現在連門都不敢出了,好朋友也不跟我來往了,我感覺這輩子就這樣完了”……而家屬朋友則會說:“老師,這些年我們家為了給他治病,不光花掉了所有的積蓄,而且還欠了一屁股債呀,他總是讓我按照他的要求去生活,我每天下班回家後已經很累了,還要配合她,我感覺太累了,你幫幫我們吧”……諸如這類的傾訴每天都能聽到很多,可見強迫症帶給患者及家屬的痛苦是顯而易見的。那麼強迫症到底會帶來哪些危害呢?

  1.強迫症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存在消極影響。

  有調查結果顯示,強迫症患者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關係等層面的生活質量明顯低於一般人。多於半數的患者社會工作能力受影響,大約2/3的患者有社會和交朋友的困難,70%有家庭關係的矛盾,一些原先有工作的患者,約40%因強迫症狀不得不停止工作,38%的在職患者休假時間1年以上。強迫症患者每天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阻止強迫症帶來的焦慮、恐懼的感受,所以對日常生活和學習造成很大的障礙,甚至睡眠和身體的健康狀態都在不斷下降。另外,由於強迫症和其他的軀體疾病不同,患者認為這是一種別人都不會懂的精神疾病,比其他疾病更奇怪,更難治療!自己被症狀折磨的已經千瘡百孔,即使跟別人說了,卻也很難得到理解和支援。這樣的雙重打擊直接影響著患者的自尊心和自我評價。從而導致其心理健康岌岌可危。強迫症帶來的生理和心理狀態的下降,使患者沒有時間甚至不願意去進行正常的社交活動。有些朋友為了避免直面自己恐懼的情境而拒絕出門;有些朋友為了有更多的時間來實施其強迫行為而輟學而辭去工作;有些朋友因為家人或者朋友沒有配合其要求而感到憤怒,甚至發生爭吵;等等這些情況直接導致其社會關係的質量不斷降低。

  2.強迫症對患者的家庭功能產生較大危害

  強迫症對患者的家庭功能也存在著明顯的不良影響。例如,強迫症患者會要求家庭成員為避免受汙染而洗滌,為了預防某種潛在的危險而不停檢查,或要求不斷的重複保證,家庭成員可能會因為不能達到患者的要求而出現憤怒或言語上的辱罵,特別是患者的配偶或父母,可能會因為不理解患者的病情而斥責他們,又因他們出現焦慮抑鬱而感到內疚。

  當某個家庭成員表現出某種心理和行為問題時,往往是其家庭結構長久失調的表現。幾乎所有的強迫症患者親屬都反映患者的症狀妨礙了他們的生活。強迫症對家庭存在負面影響,家庭成員常被捲入儀式動作中去,症狀又往往影響患者家庭的日常生活。強迫症患者的親屬也和患者一起承受著疾病所帶來的負擔。臨床觀察發現,強迫症家庭成員經常被患者的儀式動作和相關行為牽涉進去,患者的儀式行為支配著家庭成員的生活,並在家庭成員如何反應上引起激烈的爭論。多數家屬不理解患者為何不能控制自己的症狀,並對其影響了他們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感到不滿甚至氣憤,同時患者家屬經常對患者的強迫性行為或要求反覆保證的需要產生疑惑:他們這樣做是疾病的一部分還是一種反抗,或是想得到注意和控制權?當家庭成員不斷的被患者糾纏,當他們感到自己應該對患者的問題負責時,他們可能會放棄日常的社交和工作,越來越遠離社會。

  3.強迫症給家庭經濟提出嚴重挑戰

  研究發現,強迫症的治療花費比抑鬱症還大。其原因是與兩組不同疾病患者臨床特點、患者/家屬的疾病知識和就醫途徑相關。通常抑鬱症發病時常常能夠更多地受到人們的關注和同情,人們很少把他們與傳統的精神病聯絡起來;而強迫症由於強迫思維和重複動作比較怪異,往往不被別人同情和理解,甚至被厭煩、排擠。強迫症發作期表現與間歇期表現不夠明顯,症狀常常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而時好時壞,所以治療往往不夠及時而延誤病情。或者患者因為之前的治療效果不佳而缺乏信心,導致治療依從性差,從而易於慢性化,加重了患者的疾病負擔。

  4.強迫症對患者的人格發展產生阻礙。

  強迫症患者病情多較為嚴重,患者的生活品質較差,加上長時間生病、自尊心較低、缺乏人際社交活動等眾多因素的影響,患者對於自己的看法、自我效能、情緒控制與行為模式也會逐漸受到影響。比如:首先,在團體中採取主動、自信心強、堅持己見等“支配性”特質開始下降,對於交付的工作能鍥而不捨地完成、不屈不撓、有決心又可信賴等“責任性”特質也逐漸喪失;其次,強迫症屬於焦慮疾病,患者的生活非常焦慮、緊張(一方面停不下來,另一方面又怕被打斷或責罵),因此情緒“穩定性”較差;最後,由於強迫症使自信心降低,也影響患者和他人相處的意願與能力,因此,越來越少出門、不願意參加社交群聚活動,“社會性”特質也會逐漸降低。

  綜上所述,以上是強迫症帶給患者及其家庭的危害的介紹,希望透過以上介紹大家對強迫症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儘量避免患上強迫症,即使患病也要及早進行治療,強迫症患者的家屬要端正態度,積極給予患者以支援和鼓勵,幫助患者早日恢復健康。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