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靈菊 - 中藥材

威灵菊,中药名。为菊科旋覆花属植物显脉旋复花InulanervosaWall.的根。植物显脉旋覆花,分布于我国四川西部和西南部、云南北部至南部、贵州西部至北部、广西西部。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消积止痛之功效。主治风湿疼痛,脘腹冷痛,食积腹胀,噎膈,风湿脚气。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溼,通經絡,消積止痛。

主治

風溼疼痛,脘腹冷痛,食積腹脹,噎膈,風溼腳氣。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

藥理作用

1、抑制右旋糖酐足腫脹和佐劑性關節炎作用。

2、鎮痛作用。

3、平喘、鎮咳及祛痰作用。

4、對抗組織胺和乙醯膽鹼所致的收縮反應。

5、對小鼠吸入組織胺和乙醯膽鹼所致的藥物性哮喘反應有明顯的保護作用。

6、抑菌作用。

相關論述

1、《滇南本草》:“治胸膈中冷寒氣痛,開胃氣,能治噎膈,寒溼傷筋骨,止溼腳氣。祛脾風。”

2、《貴州民間藥物》:“補氣血,止汗。治腎虛,頭暈,盜汗。”

3、《雲南中草藥》:“祛風除溼,活絡止痛,健胃消食。主治風溼疼痛,腰膝痿軟,食滯,胃痛。”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背寒痛不可忍,威靈仙三錢,夏枯草五分。煎湯衝燒酒服。(《滇南本草》)

2、治冷寒攻心,面寒背寒,肚腹冷痛,痞(塊)堅硬(滿腹膨脹),威靈仙三錢,香白芷三錢,赤地榆四錢,杏葉防風五錢,吳英二錢,茶匙草五錢。過山龍(酒炒)一錢。用好酒二斤煎,熱服二杯,止痛。(《滇南本草》)

3、治傷食,結滯胃中不消,日久面黃肌瘦,胸膈膨脹,肚大青筋,或時作洩,乍寒乍熱,肢體酸困,威靈仙三錢,砂糖三錢。點水酒服之。(《滇南本草》)

4、治腳溼氣,腳邊腫痛,經絡痛,步履難行,威靈仙三錢。點水酒服。(《滇南本草》)

5、治冷汗不止,黑根90g。蒸雞蛋或瘦肉吃。(《貴州民間藥物》)

6、治頭暈盜汗,黑根60g。燉肉或煎雞蛋吃。(《貴州民間藥物》)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秋季採挖,洗淨切段,曬乾。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本品根狀莖短,不規則形,上有多數莖的痕跡,並著生許多棕色毛茸或者沒有毛茸;下有10數條鬚根,表面黑褐色或灰褐色,長約10-20cm,直徑1-3mm,常扭曲,具皺紋。易折斷,斷面有淡黃色的心(木質部)。常從形成層處與皮部分離。味香略苦。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菊科旋覆花屬植物顯脈旋復花。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粗短,有單生或少數簇生的莖,及被長茸毛的芽。莖直立,高20-70釐米,基部徑約2-3.5毫米,全部被開展的、上部被極密的具疣狀基部的黃褐色長硬毛,上部或從中部起有細長分枝,下部有較密的葉;節間長2-4釐米,或在莖上部更長。葉多少開展,橢圓形、披針形或倒披針形,基部葉較小;下部和中部葉長5-10釐米,寬2-3.5釐米,下部漸狹成長柄,邊緣從中部以上有淺或明顯的鋸齒,上部急狹,頂端稍尖,兩面有基部疣狀的糙毛,但葉脈在下面有開展的長密毛;側脈約4對,彎曲,幾與下部葉緣平行;上部葉小,無柄。頭狀花序在枝端單生或少數排列成傘房狀,徑1.5-2.5釐米;花序梗細長。總苞半球形,長6-8毫米;總苞片4-5層,外層稍短,橢圓披針形,上部或頂端葉質,被長糙毛,下部革質,但最外層常較長,橢圓狀或線狀披針形,全部葉質,內層線狀披針形,頂端紫紅色,近膜質,有柔毛和緣毛。舌狀花較總苞長2倍,舌片白色,長8-9毫米,線狀橢圓形;管狀花花冠長5-6.5毫米,黃色,有尖卵圓三角形裂片;冠毛白色,後稍帶黃色,約與管狀花花冠等長有達20個糙毛。瘦果圓柱形,有細溝,長2-2.5毫米,被絹毛。花期7-10月,果期9-12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我國四川西部和西南部、雲南北部至南部、貴州西部至北部、廣西西部。

生長環境

生於低山地區雜木林下、草坡和溼潤草地,海拔1200-2100米。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