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細胞減少症可試試針灸

  白細胞減少症(leucopenia)指外周血液中白細胞數持續低於4×10 9/l,為常見的血液病,可發於任何年齡。

  該病起病多緩慢,症狀較輕,常見乏力、心悸、頭暈、低熱、咽炎或粘膜潰瘍、食慾減退、四肢痠軟、失眠多夢、畏寒腰痠等,易患感冒等病毒性和細菌性感染;若白細胞減少症由感染所致者,則見高熱,惡寒,周身痠痛等症狀。若白細胞總數明顯減少,低於2×109/l,中性粒細胞絕對值低於0.5×109/l,甚至消失者稱為粒細胞缺乏症(agranulocysis),多以突然發病,畏寒高熱、咽痛、頭痛、關節痛、極度乏力出現,嚴重者有吞嚥困難、譫語或昏迷,可在數日內死亡。粒細胞缺乏症為白細胞減少症發展至嚴重階段的表現,兩者病因病機基本相同,可一併論述。

  在中醫學中,白細胞減少症無相同病名,據其症乏力、頭暈、心悸、易外感發熱等表現當歸屬於中醫學"氣血虛"、"虛勞"、"溫病"、"諸虛不足"等範疇。

針灸治療

  中醫治療白細胞減少症有著不錯的療效。針灸療法在益氣養血,滋陰助陽原則指導下治療該證,選取膈俞、膏肓俞、足三里、血海、三陰交、大椎、脾俞、腎俞、懸鐘。

方法

  令患者取俯臥位於治療床上並將背腰部充分暴露,在膈俞、膏肓俞、大椎、脾俞、腎俞穴上各放一約5毫米厚、直徑約4釐米中間用針刺有10餘個針眼的鮮薑片,接著將做成如半粒花生米大小的艾絨柱放於鮮薑片上,用線香於艾柱上端點燃令其自燃至成艾灰後鮮薑片不動只去艾灰,再如前法施灸至患者有溫熱感向區域性肌肉內滲透、但不致灼痛、燙傷為度。達到預期效果後將鮮薑片拿掉令患者換取仰臥位,將一側下肢膝關節以下暴露,常規消毒後毫針直刺足三里1.5寸;血海、三陰交、懸鐘直刺1寸,施以捻轉平補平瀉手法各1分鐘,留針30分鐘並隔10分鐘加強捻針一次。下肢穴位左右隔日交替施術,每日一次,10次一療程。

  方中足三里為傳統的強壯要穴,能補氣生血;三陰交為肝、脾、腎三經交會穴,有健脾強中,益肝滋腎的作用;血海、膈俞養血、活血、生血、補血,四穴合用共奏益氣養血之功。配以脾和腎的背俞穴能健脾溫中、滋補腎陰。懸鐘穴又名絕骨,是八會穴之髓會,據現代研究發現該穴與紅細胞的生成有關,是治療貧血必取要穴,是嗜酸性粒細胞的敏感穴,對嗜酸性粒細胞有特異性;大椎為手足三陽經及督脈之會穴,別名百勞;上杼穴,有益氣壯陽的作用,據報道針刺大椎除白細胞數量變化外並有明顯的左移現象,一葉核細胞比例增多,4~5葉核細胞比例減少,這一現象也可見於針刺足三里,如針刺其他穴位則無此現象出現;膏肓俞是補虛益損,調理肺氣的常用穴,三穴共用能提高機體免疫力。

  該法治療各種原因而致的白細胞減少症具有安全性好、無任何副作用、操作簡單、便用推廣、成本低廉、可重複驗證的優點,在提升白細胞的同時還能改善患者的身體狀態,提高其生活質量。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