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泡子 - 中藥材

天泡子,中药材名。为茄科植物小酸浆PhysalisminimaL.的全草或果实。具有清热利湿,祛痰止咳,软坚散结的功效。主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慢性咳喘,疳疾,瘰疬,天泡疮,湿疹,疖肿。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利溼,祛痰止咳,軟堅散結。

主治

溼熱黃疸,小便不利,慢性咳喘,疳疾,瘰癧,天泡瘡,溼疹,癤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注意事項

1、《民間常用草藥彙編》:“孕婦忌服。”

2、《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無溼熱瘀滯者忌用。”

化學成分

1、全草含酸漿苦味素A、B、C、D、X,二氫酸漿苦味素B,5β,6β-環氧酸漿苦味素B即酸漿苦味素F,6,7-二氫-6-羥基去氫酸漿苦味素B,魏察小酸漿素,酸漿雙古豆鹼。果期全草還含黃酮類成分:5-甲氧基-6,7-亞甲二氧基黃酮,5,6,7-三甲氧基黃酮。

2、葉中含5β,6β-環氧酸漿苦味素B,魏察酸漿苦素A、B、C,槲皮素-3-O-半乳糖甙,酸漿苦味素A、B、C,二羥基酸漿苦味素B。

3、種子含油40.0%,蛋白質17.9%。種子油中棕櫚酸佔10.5%,硬脂酸佔8.6%,油酸佔17.3%,亞油酸佔61.4%,還含少量十六碳烯酸等。

藥理作用

1、抗炎作用:天泡子葉水提物對角叉菜膠所致大鼠足腫脹有劑量依賴性抑制作用,最大劑量的作用可與保泰松相比。

2、抗癌作用:漿果的生物總鹼在體外對小鼠S180肉瘤細胞DNA合成有顯著抑制作用,對自身正常骨髓造血細胞亦有抑制作用。

3、致流產作用:從天泡子分離出的酸漿苦味素X100mg/kg注射,可使動物流產率高於75%。該化合物大鼠口服的LD50為2g/kg,腹腔注射的LD50為1g/kg。

相關論述

1、《分類草藥性》:“解毒殺蟲,葉治天泡瘡。”

2、《天寶本草》:“治小兒臌脹,胃火螬(嘈)氣,疳疾。”

3、《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利尿,消痃癖,去骨蒸勞熱。治黃疸,小便不利及久咳喘急;外塗小兒天泡瘡及面板溼熱瘡。單用果效力更佳。”

4、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主治感冒發熱,咽喉腫痛;急性支氣管炎;溼瘡腫毒。”

5、《全國中草藥彙編》:“清熱利溼,祛痰止咳,軟堅散結。”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小兒天泡瘡:天泡子研末,麻油調擦。(《四川中藥志》1960年)

2、治老年慢性氣管炎:燈籠泡全草(幹)適量,煎水製成糖漿,加適量防腐劑。每服50ml,每日3次。10d為1療程,每療程結束休息3d左右,進行系統隨訪觀察,共治療3個療程。(《全國中草藥彙編》)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6-7月,採集果實或帶果全草,洗淨,鮮用或曬乾。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全草長40-70cm。莖呈圓柱形,多分枝,表面黃白色。葉互生,具柄;葉片灰綠色或灰黃綠色,幹縮,展平後呈卵圓形或長圓形,長2-6cm,寬1-5cm,先端漸尖,基部漸狹,葉緣淺波狀或具不規則粗齒,兩面被短茸毛,下面較密。葉腋處有燈籠狀宿萼,呈壓扁狀,薄膜質,黃白色,內有近球形漿果。氣微,味苦。

以全草幼嫩、色黃白、帶果宿萼多者為佳。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茄科酸漿屬小酸漿。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50-70cm。根細瘦。莖微臥或傾斜,多分枝,具短柔毛或近光滑。單葉互生;葉柄細弱,長1-1.5cm;葉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3cm,寬1-1.5cm,先端漸尖,基部斜楔形,全緣而波狀或有少數粗齒。花單生於葉腋;花梗長約5mm,被短柔毛;花萼鍾狀,綠色,外被短柔毛,5裂,裂片三角形,結果時萼增大如燈籠狀包圍在果實外面,具突出5稜;花冠鐘形,黃色,5淺裂;雄蕊5,著生於花冠管基部,花葯黃白色,長約1mm;雌蕊1,子房圓形,2室,胚珠多數。漿果球形,黃色,直徑約6mm。種子多數,扁圓形,綠白色。花期6月,果期7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廣東、廣西、四川及雲南。

道地產區

產於廣東、廣西、四川及雲南等地。自產自銷。

生長環境

生於田野、土坎及坡地。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