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質炎如何確診 四個檢查專案及時發現

  脊髓灰質炎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又稱為小兒麻痺症,由於很多人在生活中對於脊髓灰質炎的症狀並不瞭解,因此,在孩子出現相關症狀後,也極易被家長所忽視,那麼,脊髓灰質炎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在臨床上,根據患兒的臨床症狀可將脊髓灰質炎分為以下三種型別:

  輕型

  輕型脊髓灰質炎是主要的型別,佔臨床感染的80%~90%,好發於小兒。臨床表現輕,中樞神經系統不受侵犯。在接觸病原後3~5天出現輕度發熱,不適,頭痛,咽喉痛及嘔吐、腹瀉或便秘等症狀,一般在24~72小時之內恢復。還出現流感樣症狀,關節、肌肉痠痛等。症狀持續1~3日,自行恢復。

  重型

  重型脊髓灰質炎多在輕型過後幾天突然發病,患者發病前常無前驅症狀,好發於年長兒和成人。潛伏期一般為7~14天,偶爾可較長。發病後發熱,嚴重的頭痛,頸背僵硬,深部肌肉疼痛,有時有感覺過敏和感覺異常,在急性期出現尿瀦留和肌肉痙攣深腱反射消失,可不再進一步進展,但也可能出現深腱反射消失,不對稱性肌群無力或癱瘓,這主要取決於脊髓或延髓損害的部位。呼吸衰弱可能由於脊髓受累使呼吸肌麻痺,也可能是由於呼吸中樞本身受病毒損傷所致。吞嚥困難,鼻反流,發聲時帶鼻音是延髓受侵犯的早期體徵。腦病體徵偶爾比較突出。

  其他

  此外,還有一種無症狀的隱性感染者,這類患者感染病毒後並無症狀出現,病毒繁殖只停留在消化道,不產生病毒血症,不浸入中樞神經系統,但從咽部和糞便中可分離出病毒,體內可查到特異性中和抗體。

  在孩子患上脊髓灰質炎後,是需要做以下幾種檢查專案的:

  腦積液檢查:脊髓灰質炎患兒大多在癱瘓前出現異常。腦積液外觀微濁,壓力稍增,細胞數稍增(25~500/mm3),早期以中性粒細胞為多,後則以單核為主,熱退後迅速降至正常,糖可略增,氯化物大多正常,蛋白質稍增加,且持續較久,少數患者脊髓液可始終正常。

  周圍血象:患兒的周圍血象檢查白細胞數多數正常,在早期及繼發感染時可有白細胞增高,以中性粒細胞為主,急性期血沉增快。

  病毒分離或抗原檢測:在患兒起病1周內,可從鼻咽部及糞便中分離出病毒,糞便可持繼陽性2~3周,早期從血液或腦脊液中分離出病毒的意義更大,一般用組織培養分離方法,近年採用pcr法,檢測腸道病毒rna較組織培養快速敏感。

  血清學檢查:患者血清特異性免疫抗體效價在第一週末即可達高峰,尤以特異性igm上升較igg為快,可用中和試驗補體結合試驗及酶標等方法進行檢測特異抗體,其中以中和試驗較常用,因其持續陽性時間較長,雙份血清效價有4倍及4倍以上增長者可確診,補體結合試驗轉陰較快,如期陰性而中和試驗陽性,常提示既往感染;兩者均為陽性,則提示近期感染,近來採用免疫熒光技術檢測抗原及特異性igm單克隆抗體酶標法檢查有助於早期診斷。

  對於小兒脊髓灰質炎的治療,可採取以下辦法:

  臥床休息

  患者臥床持續至熱退1周,隔離40天,以後避免體力活動至少2周。臥床時使用踏腳板使腳和小腿有一正確角度,以利於功能恢復。

  對症治療

  可使用退熱鎮痛劑、鎮靜劑緩解全身肌肉痙攣、不適和疼痛;每2~4小時溼熱敷一次,每次15~30分鐘;熱水浴亦有良效,特別對年幼兒童,與鎮痛藥合用有協同作用;有條件可靜脈輸注丙種球蛋白400mg/(kg・天),連用2~3天,有減輕病情作用。早期可應用干擾素,100萬U/d,肌肉注射,14天為一療程;輕微被動運動可避免畸形發生。

  癱瘓期

  (1)正確的姿勢患者臥床時身體應成一直線,膝部稍彎曲,髖部及脊柱可用板或沙袋使之挺直,踝關節成90°。疼痛消失後立即作主動和被動鍛鍊,以避免骨骼畸形。

  (2)適當的營養應給予營養豐富的飲食和大量水分,如因環境溫度過高或熱敷引起出汗,則應補充鈉鹽。厭食時可用胃管保證食物和水分攝入。

  (3)藥物治療促進神經傳導功能藥物如地巴唑、加蘭他敏、維生素B12等;繼發感染者選用適宜的抗生素治療。

小兒得了急性脊髓灰質炎,應該去正規的原因檢查治療呦。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