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震顫發病原因與發病機制

眼球震顫是一種不自主、有節律性、往返擺動的眼球運動。方向分為水平型、垂直型、旋轉型等,以水平型為常見,通常以快相方向表示眼球震顫方向,快相為代償性恢復注視位的運動。簡稱眼震。常由視覺系統、眼外肌、內耳迷路及中樞神經系統的疾病引起。眼球震顫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而是某些疾病的臨床表現,因此要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一、發病原因

雖然多數認為先天眼震是由於固視反射或固視功能的發育不良所致,但其真正原因至今尚不明確。

二、發病機制

對先天眼震患者頭髮中的微量元素進行測定發現患者的發錳含量明顯高於對照組,發銅含量則低於對照組,經統計學處理,前者P0.001,後者P0.05,且患者的雙親的發錳和發銅的含量亦顯示異常,但無眼震表現,這揭示了先天眼震的病因或發病機制可能與此有關,似可說明本病的發病與環境因素有關,根據統計資料648例先天眼震的統計分析,有家族史者僅佔2.9%,從而說明在本病的發病中遺傳因素不是主要的,97.1%的病例都是散發的,這一點也支援環境因素的觀點。

三、眼球震顫的危害。

1、自主神經損害症狀,空洞累及脊髓側角之交感神經脊髓中樞,出現Horner綜合徵。病變損害相應節段、肢體與軀幹面板可有分泌異常,多汗或少汗症是分泌異常的惟一體徵。少汗症可侷限於身體的一側,稱之為半側少汗症,而更多見於一側的上半身,或一側上肢或半側臉面。

2、感覺危害,根據空洞位於脊髓頸段及胸上段,偏於一側或居於中央,出現單側上肢與上胸節之節段性感覺障礙,常以節段性分離性感覺障礙為特點。痛、溫覺減退或消失,深感覺存在。該症狀也可為兩側性。

3、運動危害,頸、胸段空洞影響脊髓前角,出現一側或兩側上肢弛緩性部分癱瘓症狀。表現為肌無力及肌張力下降,尤以兩手的魚際肌、骨間肌萎縮最為明顯,嚴重者呈現爪形手畸形。三叉神經下行根受影響時,多發生同側面部感覺呈中樞型痛、溫覺障礙,面部分離性感覺缺失形成所謂洋蔥樣分佈,伴咀嚼肌力弱。若前庭小腦傳導束受累,可出現眩暈、噁心、嘔吐、步態不穩及眼球震顫。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