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的診斷

  主要根據臨床特徵與實驗室檢查材料,流行病學資料亦有參考價值。

 1.流行病學資料 注意流行地區、季節,當地是否有傷寒正在流行,患者的既往病史,傷寒預防接種史,個人的衛生習慣以及是否曾與患者有接觸史等。

 2.臨床特徵 綜合考慮下列各項特徵,可建立臨床診斷。

  (1)持續高熱:緩起,呈階梯形上升的發熱,持續1 周以上而原因未明者,應考慮有傷寒的可能。近年來稽留熱型已趨少見。

  (2)特殊中毒狀態:表情淡漠、呆滯、聽力下降、重聽,甚至譫妄等嚴重毒血癥狀,尤其在病程第2 周後為明顯。

  (3)顯著的消化道症狀:食慾減退,便秘或腹瀉,腹脹,右下腹深按痛等。

  (4)相對緩脈:成年患者較常見。偶可見重脈。近年來許多地區報告相對緩脈已趨少見。

  (5)脾臟腫大與肝臟腫大:病程第1 周可在肋緣下觸及腫大的脾臟,輕壓痛,質軟,恢復期逐漸回縮。肝大近年也相當常見。

  (6)玫瑰疹:對本病的臨床診斷有重要價值,但近年來一些地區的報告玫瑰疹的檢出率有下降趨勢。此外,由於出現時間短,數量不多,在檢查環境光線不足,或患者膚色較深時易被忽略。此外,當患者出現嚴重併發症,如腸出血或腸穿孔、中毒性腸麻痺等對傷寒的診斷有較大的提示。

 3.第1~2 周陽性率一般可達70%~90%,第2 周後逐漸下降,第3 週末的陽性率降達30%~50%,第4 周常不易檢出傷寒桿菌。但在一些發熱遷延不退,病程較長的患者,血培養仍有機會獲陽性結果。患者血液中的傷寒桿菌一般含量不多,採集血培養的標本時,血量要足夠,通常最好為10ml,以提高陽性機會。此外,儘可能在應用抗菌藥物前採血。在體溫上升階段時採集標本,有助於提高陽性率。已應用特效抗菌藥物治療的患者,可取血凝塊作培養,可避免血清中所含抗菌藥物及其他殺菌因子的影響。標本血量與肉湯培養基的量要有合適的比例。雖然傷寒桿菌能在普通培養基中生長,但於含有膽汁的培養基中,能生長更好。骨髓培養:骨髓中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細胞豐富,其中有較多病原菌,存在時間較長,較少受血液中抗菌藥物的影響,陽性率較血培養為高,可達90%。骨髓培養陽性出現時間與血培養相仿,但骨髓培養陽性持續時間較長,第4 周仍可獲較高陽性率。對曾經接受過特效抗菌藥物治療者,即使血培養結果為陰性,骨髓培養也可能呈陽性。因此,骨髓培養是陽性率較高,更有診斷價值的措施。然而,骨髓培養畢竟不如血培養簡單易行,方便安全,不宜列為常規診斷應用。只在血培養為陰性的疑似傷寒的患者適用。糞便培養:患者從潛伏期開始就可以向外排菌,在任何疾病階段進行糞便培養都有可能檢出傷寒桿菌。陽性率不如血培養高。通常在病程第2 周陽性率上升,第3~5 周達高峰,陽性率可高達80%。為提高檢出率,應採集新鮮糞便標本,並先作增菌培養處理。應注意的是,糞便培養陽性只說明糞便排菌,有傳染性,不能確定現症傷寒的診斷,須除外傷寒帶菌者合併其他發熱性疾病的可能。尿培養:傷寒桿菌在小便中排出不穩定。早期小便培養多為陰性,病程第3~4 周的陽性率亦僅30%左右。採集尿液標本培養時,必須注意防止受糞便汙染。玫瑰疹刮出物培養陽性率不高,不列為常規。十二指腸引流膽汁培養操作不便,患者不適,一般不用於現症患者的診斷。但可用作帶菌者的診斷與治療效果評估。亦不作為常規。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