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多洗手可避免小兒麻痺症

對於小兒麻痺症家長要引起重視才行。小兒麻痺症是急性傳染病,主要由病毒侵入血液迴圈系統引起,一部分病毒可侵入神經系統。一般患者大多為一至六歲兒童,主要症狀是發熱,全身不適,嚴重時肢體疼痛,發生癱瘓。

小兒麻痺症的主要傳播方式,是以糞、口感染為主要傳播方式,發病前3到5天至發病後1周患者鼻咽部分泌物及糞便內排出病毒,少數病倒糞便帶毒時間可長達3到4月,密切生活接觸,不良衛生習慣均可使之播散。

孩子多洗手可避免小兒麻痺症,做好個人衛生。由於嬰幼兒的自身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即便是接種疫苗,仍不是萬全之策。

洗手是最簡單的消毒方式,家長和孩子應該掌握正確的洗手方式,特別在便前便後,進食前洗淨雙手。同時,家長對孩子常接觸的奶具、玩具、毛巾等日用品也應加強消毒,以免病毒傳播。

小兒麻痺症的常識。

小兒麻痺症是一種急性病毒性傳染病,其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包括程度很輕的非特異性病變,無菌性腦膜炎非癱瘓性脊髓灰質炎、和各種肌群的弛緩性無力癱瘓性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痺病人,由於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受損,與之有關的肌肉失去了神經的調節作用而發生萎縮,同時皮下脂肪,肌腱及骨骼也萎縮,使整個機體變細。

臨床表型差異很大,有兩種基本型別:輕型頓挫型、和重型癱瘓型或非癱瘓型。主要發生於小兒。臨床表現輕,中樞神經系統不受侵犯。在接觸病原後3到5天出現輕度發熱,不適,頭痛,咽喉痛及嘔吐等症狀,一般在24到72小時之內恢復。重型常在輕型的過程後平穩幾天,然後突然發病,更常見的是發病無前驅症狀,特別在年長兒和成人。潛伏期一般為7到到14日,偶爾可較長。發病後發熱,嚴重的頭痛,頸背僵硬,深部肌肉疼痛,有時有感覺過敏和感覺異常,在急性期出現尿瀦留和肌肉痙攣深腱反射消失,可不再進一步進展,但也可能出現深腱反射消失,不對稱性肌群無力或癱瘓,這主要取決於脊髓或延髓損害的部位。

小兒麻痺症流行期間,應儘量避免給小兒做扁桃體摘除手術,避免拔除齲齒,同時不要帶孩子去影劇院等公共場所,以減少交叉感染的機會。尤其應該注意的是千萬不能吃蒼蠅叮咬或汙染的食物。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