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下血栓性靜脈炎的發病機制

  急性期靜脈區域性疼痛,發紅呈條狀或網狀,沿靜脈走向有壓痛性索條,1~2周後紅腫消退,代之以色素沉著,及硬如繩的索條。部分病人可伴有全身在不適。反覆發作的靜脈炎,伴面板色素沉著,血栓機化後變硬。

  診斷通常不困難。患者主訴沿靜脈走向部位,出現疼痛伴有條索樣結構或結節,常合併靜脈周圍炎症反應而引起累及靜脈處發紅。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與一般性血栓性淺靜脈炎無異,其表現為某一區域內,驟然出現線狀或網狀紅腫條索狀物,有疼痛和壓痛,初時質地較軟,隨後逐漸變硬,紅腫充血逐漸為色素沉著所替代。

  在長期發病過程中,發作具有間歇性,呈遷徙性地、此起彼落地、在人體各處交替發病,所遺留的色素沉著和索條物可佈滿全身。膿毒性血栓性靜脈炎診斷較困難,診斷率為62.4%.如果有置管輸液史者,出現不明原因的敗血症,行血培養2次同樣菌株陽性,在排除釀成敗血症的其他原因後,應探查靜脈。多普勒超聲、靜脈造影和CT檢查中可排除深靜脈和腔靜脈段血栓形成。

1.靜脈置管所致的淺靜脈炎,可行血培養,2次同樣菌株陽性,可作為感染證據。


  2.血液檢查可有抗凝血酶Ⅲ、蛋白質C或蛋白質S的異常。

  3.胃腸道功能檢查對原因不明的遊走性血栓性靜脈炎,應行胃腸道功能檢查,以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

  1.雙向多普勒血流成像檢查可發現淺靜脈中的血凝塊,及血凝蔓延的範圍。

  2.靜脈造影檢查一般不必做靜脈造影,有時為排除深靜脈血栓,可進行。

  3.CT檢查對腔靜脈段血栓掃描更為有效。

  血栓性淺靜脈炎的病因有:

  ①靜脈壁損傷:如靜脈穿刺插管、靜脈注射刺激性液體和藥物、細菌或真菌感染;

  ②靜脈曲張:引起血流淤滯、靜脈內膜缺氧變性;

  ③其他:偶爾某些癌症或結締組織疾病侵及靜脈。

  深部靜脈血栓形成的病因有:

  ①靜脈血流淤滯:因手術、創傷、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嚴重疾病而長期臥床,下肢靜脈曲張或各種原因引起的長期靜坐;

  ②血液高凝狀態:如燒傷、創傷或嚴重脫水等引起的血液濃縮,真性紅細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敗血症、分娩、急性心肌梗死或女性長期口服避孕藥等;

  ③靜脈壁損傷:多由作介入性診治操作等引起。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