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質炎的中醫治療

  脊髓灰質炎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多見於幼兒,部分患者可發生弛緩性神經麻痺,故又名“小兒麻痺症”。臨床特徵為發熱、上呼吸道炎症,頭痛、肢體疼痛與癱瘓。相當於中醫學中的“痿疫”、“軟腳瘟”等。

病原體:

脊髓灰質炎病毒屬微小rna腸道病毒,直徑24-30nm,耐冷,60℃半小時可滅活,病毒分⌒汀⑿汀P停無交叉免疫,預防接種時,三型疫苗均需應用。

現代醫學病理:

病毒經口鼻咽傳入區域性淋巴結後,一直進入血迴圈,若病變在感染早期即中止發展,停留於病毒血症階段,即所謂頓挫型,此為脊髓灰質炎最普遍的結局。僅有少數侵犯中樞神經系統,進入癱瘓期。脊髓灰質炎的典型病變在神經系,主要損害見於脊髓,以頸段及腰段受害最甚,損害直接累及前角灰質運動細胞。脊髓後、後根神經節也可受累,但程度較輕,延腦、橋腦等包括全部中樞神經系統也可受侵。受累的部位與臨床症狀有密切關係,膈肌、肋間肌受累可出現呼吸困難。若病變在延腦、腦幹或神經核可導致相應的中樞系統臨床症狀,若神經細胞已壞死,不能恢復,長期以後,可見肌肉萎縮,骨骼變形。

中醫病因病機分析:

本病屬中醫暑溼類溫病,是由暑溼熱毒之邪侵襲所致。病初邪從口鼻而入,侵犯肺胃,故而表現發熱、頭痛、咽痛、嘔吐、噁心等中呼吸道及消化道症狀。若正能勝邪,病解;如不能抗邪外出,則溼熱交蒸,發熱多汗,頭痛身痛,神志不寧,相當於病毒血症及腦膜炎症病變階段;如溼熱浸淫,阻滯筋脈,而致肢體麻痺,即運動神經受損,出現弛緩性癱瘓。輕者逐漸康復,重者氣血肝腎虧損,漸成痿證,後遺肢體畸形。如邪毒深重,痰阻氣機,邪陷心包,肺氣欲竭,脈微欲絕,則類同腦幹型,表現中樞呼吸迴圈衰竭險證。

臨床表現:

潛伏期:3-35日,多為5-14天。

前驅期:出現發熱、頭痛、咽痛及噁心、嘔吐、腹瀉或便秘。表現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狀。一般經過1-4日後熱退。如不再發展而痊癒,稱為頓挫型,不易確診。

癱瘓前期:體溫下降後,經過1-6天體溫再次上升而進入癱瘓前期,表現雙峰熱,不少病例前驅期不明顯,發病時就出現頭痛加重,煩躁或嗜睡、多汗、全身肌肉疼痛,以頸、背、四肢更著。腦脊液可有改變,僅發展到此期不再進展,不發生癱瘓,稱無癱瘓型。

癱瘓期:癱瘓多出現在雙峰熱的第二峰的1-2天后;不典型病例,病程無明顯分期,症狀可輕可重。癱瘓期可先出現腹壁反射消失,膝腱反射減弱至消失。癱瘓隨發熱而加重,在5-10天內,癱瘓達高峰,輕症持續1-2天,重症持續半月。體溫下降後,癱瘓不再進展。根據病理及臨床表現,將癱瘓分為脊髓型、延髓型、延髓脊髓型、腦炎型。

恢復期:癱瘓後1-2周開始恢復功能,先以足趾為起點,逐漸上升到脛部及股部。膝腱反射也漸恢復,輕症1-3月,重者往往需要6-18個月或更久才能部分恢復,6月以後減慢,以後恢復更慢或不易恢復。

後遺症期:病變處神經受損較重,其所支配的肌群因失去神經衝動而廢用,以致肌肉萎縮而鬆弛,重者不能站、足內翻、外翻、足下垂、肢體變細縮短,脊柱側彎或前凸等。

實驗室檢查:

腦脊液檢查:癱瘓前期腦脊液清亮或微混,壓力增高,細胞數50-300/mm3或稍高,早期以中性粒細胞為主,以後以淋巴細胞為主,球蛋白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病後2-3周細胞恢復正常。蛋白質持續時間長,第4-10周恢復。

病毒分離:病程第1周可自鼻咽分泌物及糞便中分離出脊髓灰質炎病毒野毒株。

血清學檢查:取急性期早期和恢復期雙份血清,測定補體結合抗體,如恢復期抗體滴度較早期有4倍以上增長,有助於診斷,特異性igm抗體增高也有助於診斷。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