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科學的應對慢性失眠
我們身邊很多的朋友,以前睡眠質量特別好,從來不知道失眠是什麼樣的症狀。可是,最近因為心理有事情,所以就出現了持續失眠的症狀。失眠的主要表現為躺在床上遲遲睡不著,越是胡思亂想,越是睡不著。下面給介紹下如何科學的應對慢性失眠。
失眠已經成為困擾現***的一個普遍問題。導致失眠的原因多種多樣,不僅有生理因素、環境因素等,更有心理因素,而且在現實生活中,由於社會的壓力越來越大,由心理因素而導致失眠的人越來越多。在日常生活中,類似李女士這種病人並非少見,他們往往在夜幕降臨時,就會無意識、不由自主地進入擔憂恐懼程式,我們稱之為預期焦慮。儘管早早躺下,緊閉雙眼,但腦子卻在一刻不停地胡思亂想,這些想法都是負面的,自然擾亂了睡眠。白天,病人感受著人困馬乏、效率低下的痛苦,更強化了對睡眠的期待與對失眠的恐懼。如此惡性迴圈,使病情由輕至重,逐漸轉變為慢性失眠。 對於慢性失眠者來說,掌握科學的方法才能驅除失眠病魔。
科學認識睡眠規律 睡眠是一個自然的生理現象,它有自己的一套規律來讓我們每個人進入夢鄉,所以當你煩惱而睡不著的時候,你根本就不用去擔心睡不著的問題,只要你靜靜地躺在床上閉上眼睛就行了,睡眠會自然而然地引領你睡著的。當然進入夢鄉的時間長短是因人而異的,但不管長或短,你只要記住不去管它,不去想它就對了。
科學認識慢性失眠 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都會遇到一些困惑的事情,為之失眠是正常的現象。慢性失眠最初階段主要是為一些困惑自己的事情煩惱、擔心、焦慮而產生的失眠,這種情況的失眠一般會在一週之內就會好轉。慢性失眠者有一個共同的心理特點,就是對失眠的過分擔心甚至恐懼,這種對失眠的過度焦慮是導致慢性失眠重要的心理原因,任其發展,最終形成偶爾失眠―失眠焦慮―慢性失眠的惡性迴圈。
科學認識睡眠時間 失眠者要科學認識睡眠時間的長短到底會對人有什麼樣的影響,因為我們很多時候擔心自己睡不著的重要原因就是害怕沒睡好會對明天的工作、學習和對自己的身體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其實就睡眠時間而言,長短是因人而異的,一個成年人平均每天需要5小時睡眠時間就夠了,即便是你晚上沒有睡足5個小時,也沒關係,因為第二天中午你還可以午休。至於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可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個世界上還從沒有哪人是因為失眠而死掉的。
科學把握睡眠時間 睡眠最好要有一定的時間規律,不要今天晚上12點睡,明天晚上2點睡,而後天晚上又在9點就睡了;還有就是早上也要定時起床。平時沒事的時候,特別是失眠期間,不要白天有事沒事就躺在床上,或者認為即便無法入睡也躺在床上休息,這樣容易形成條件反射,以致一倒在床上就清醒,只有到晚上該睡覺的時候才上床睡覺。
科學調理慢性失眠 心理因素是導致慢性失眠的主要因素和最直接因素,在慢性失眠病人中,對失眠的預期性焦慮成為他們恢復正常睡眠的攔路虎,糾正失眠尤其是慢性失眠重在調心。當失眠出現時,我們不應該強迫自己儘快克服失眠,因為越是努力克服,精神就越集中,大腦越興奮,越難以入眠,正確的態度就是要以平靜的心態對待失眠,接受失眠,學會順其自然,甚至是享受失眠,不把失眠當回事,不要刻意採取什麼措施糾正,瞌睡來時再上床睡覺,不要天剛剛黑就上床等待入眠,不要過分苛求自己多長時間入睡,每天必須睡多少小時等等;睡前可以做一些比較無聊的事情,當我們覺得不感興趣和無聊時,血壓會降低,精神萎靡,非常想睡覺,睡前儘量避免劇烈運動,不要晚上工作或者看有趣的節目,這樣才容易入眠。
所以,對待失眠,要採取科學應對失眠的方法,而不是一味的躺在床上數羊。只有這樣才能夠從本上上來解決好睡眠的質量,也就可以逐漸的遠離了失眠。所以,為了能夠遠離失眠對我們身體的折磨,大家一定要對此進行理性的對待。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