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的診斷標準

診斷:感染性心內膜炎的症狀與體徵常是全身性的,結合實驗室檢查,典型病例不難診斷。由於抗生素的使用及病原學、流行病學和臨床表現的變化,不典型病例增多。有以下情況應懷疑發生感染性心內膜炎的可能:

①有瓣膜性心臟病者出現1 周以上不明原因的發熱;

②新發生的反流性雜音或原有心臟雜音性質發生明顯改變;

③不明原因的動脈栓塞現象;

④不明原因的心力衰竭;

⑤心臟手術後持續發熱1 周以上;

⑥人工瓣膜病人任何時候出現發熱或瓣膜功能不全;

⑦靜脈藥癮者的發熱尤其伴咳嗽和胸痛。

凡遇以上情況應及時進行血培養和超聲心動圖等檢查,以便確定診斷。 除典型表現者外,本病臨床確診較難。1981 年von reyn等提出的beth israel 診斷標準雖一度廣泛使用,但該標準一方面沒有把靜脈藥癮者(ivda)歸入感染性心內膜炎的易患因素,另一方面也忽略了超聲心動圖的診斷作用;同時在感染的急性期需接受手術的患者不到1/3,因此,應用該標準只有極少數患者能真正得到明確診斷,特別是對血培養為陰性者其診斷存在明顯的侷限性。1994 年durack 等提出了duke 診斷標準。現介紹如下:

1.確定的感染性心內膜炎

(1)病理學確診標準:急性心內膜炎的組織學改變伴有贅生物,心肌膿腫或贅生物,外周栓子的病理檢查或培養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2)臨床確診標準:符合下述兩個主要標準;或1 個主要標準和3 個次要標準;或5 個次要標準者。

2.可能的感染性心內膜炎 介於確定和排除之間者。

3.可排除的感染性心內膜炎 有肯定的其他診斷;短期應用抗生素(≤4 天)症狀緩解或手術和屍檢未見感染性心內膜炎的證據。

4.另外,duke 診斷標準中的主要和次要標準如下。

(1)主要標準:

①有感染性心內膜炎診斷意義的陽性血培養(符合下列任一條件者):a.獨立兩次的血培養均發現:a.草綠色鏈球菌、牛鏈球菌或haeck 菌群。b.社羣獲得的無原發病灶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或腸球菌。b.持續性菌血症:a.不少於兩次間隔12h 以上的血培養陽性。b.3 次血培養全部陽性,4 次或4 次以上的血培養中大多數為陽性,其中第1 次和最後1 次間隔時間≥1h。

②心內膜受累(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a.超聲心動圖的徵象:a.可活動的贅生物附著於瓣膜,瓣下結構或植入物表面。b.膿腫。c.新出現的移入瓣漏。b.新的瓣膜反流。

(2)次要標準:

①心臟易患因素或靜脈藥癮者。

②發熱,>38℃。

③血管徵象:動脈栓塞,膿毒性肺梗死,細菌性動脈瘤,顱內出血,結膜出血,janeway 損害。

④免疫損害:腎小球腎炎,osler 結節,roth 斑類風溼因子陽性。

⑤微生物感染的證據:間斷性菌血症或急性感染的血清學證據。

⑥非典型的感染性心內膜炎相關的超聲心動圖徵象。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