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香寄生 - 中藥材

枫香寄生,中药名。为桑寄生科植物枫香槲寄生VisumliquidambaricolumHayata或扁枝槲寄生ViscumarticulatumBurm.f.的带叶茎枝。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血,止咳化痰,止血之功效。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跌打疼痛,劳伤咳嗽,崩漏带下,产后血气虚。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除溼,舒筋活血,止咳化痰,止血。

主治

用於風溼痺痛,腰膝痠軟,跌打疼痛,勞傷咳嗽,崩漏帶下,產後血氣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燉肉,30-60g;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注意事項

孕婦慎用。《廣西本草選編》:“孕婦忌服。”

相關論述

1、《綱目拾遺》:“追風。“

2、《嶺南採藥錄》:“腳弱,以之浸酒服。又治紅白痢,水煎服。”

3、《綱目拾遺》:“加金雀根、土當歸、石床花根、石蠶,治癱瘓勾急要藥。”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慢性支氣管炎:扁枝槲寄生60g,曬乾或焙乾,研為細末,每次用9g。每日服3次,溫開水調蜂蜜適量和勻送服,10天為1療程。

2、治內傷咳嗽,痰中帶血:扁枝槲寄生、松樹寄生各15g,豬肺150g。加水500毫升,文火煎至200毫升,喝湯吃豬肺,分3次服,每次60毫升,每日1劑。(1-2方出自《藥用寄生》)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夏、秋季間採,紮成束,晾乾。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1、楓香槲寄生

本品嫩枝交叉對生或二歧狀分枝,扁平,呈長節片狀,較肥厚,節部明顯,節間長2-4cm,寬4~6mm,表面黃綠色或黃褐色,光滑無毛,具光澤,有明顯的縱肋5~7條和不規則的縱皺紋,邊緣較厚,節部可見鱗片狀葉芽和花芽。質較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纖維性,黃綠色,髓部不明顯。有時可見果實,果實長圓形,長5-7mm,直徑約4mm,黃棕色或黑色,表面平滑。氣微,味淡。此外,尚有部分老枝入藥,枝圓柱形,直徑0.5~1.5cm,表面黃褐色或黃棕色。

2、扁枝槲寄生

莖圓柱形,直徑約1cm;小枝扁平,長節片狀,節間長1.5-3cm,寬2~3mm,縱肋3~5條,邊緣薄。果實圓球形,直徑2-3mm,黃棕色或暗棕色。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桑寄生科植物楓香槲寄生或扁枝槲寄生。

形態特徵

1、楓香槲寄生:灌木,高0.5-0.7m。莖基部近圓柱狀,枝和小枝均扁平;枝交叉對生或二歧分枝,節間長2-4cm,寬4-8mm,幹後邊緣肥厚,縱肋5-7條,明顯。葉退化呈鱗片狀。聚傘花序,1-3個腋生,總花梗幾無;總苞舟形,長1.5-2mm,具花l-3朵,通常僅具1朵雌花或雄花,或中央1朵為雌花,側生的為雄花;雄花花蕾時近球形,長約1mm,萼片4枚,花葯圓形,貼生於萼片下半部;雌花花蕾時橢圓形,長2-2.5mm;花托長卵球形,長1.5-2mm,基部具杯狀苞片或無,萼片4枚,三角形,長0.5mm,柱頭乳頭狀。漿果橢圓形,長5-7mm,直徑約4mm,有時卵球形,長6mm,直徑約5mm,成熟時橙紅色或黃色,果皮平滑。花期4-12月。2、扁枝槲寄生,本種與楓香槲寄生的區別為:莖枝扁平,枝的節間寬2-3.5mm,幹後邊緣薄,縱肋3條。漿果球形,直徑3-4mm,白色或青白色。

生長環境

1、楓香槲寄生:生於海拔200-2500m的山地闊葉林中或常綠闊葉林中,寄生於楓香、油桐、柿樹或殼鬥科等多種植物上。分佈於西南及陝西、甘肅、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西藏等地。2、扁枝槲寄生:生於海拔50-1700m的沿海平原或山地南亞熱帶季雨林中。分佈於華南及雲南等地。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