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部骨折的臨床表現及治療原則

骨科中脛骨下端向內突出的部分被稱為內踝,腓骨下端向外突出的部分被稱為外踝。踝關節囊前後較松,兩側較緊。踝關節的四周有韌帶加強,內側有三角韌帶,外側有三個獨立的韌帶。本文講解的是踝部骨折的臨床表現以及治療方法!

臨床表現

踝部一側或雙側有紅腫,踝部疼痛、腫脹,皮下瘀斑,有足內翻或外翻畸形及功能障礙。

辨證分型

分三期。①早期:傷肢腫脹、疼痛,關節活動明顯受限。②中期:傷肢腫脹基本消退。疼痛漸緩,骨痂形成。③後期:腫脹消退,骨折已有骨痂生長,但不夠堅固,肢體功能未恢復。

養生及治療原則

舒筋活血,整復固定,鬆解粘連。

中醫治療踝部骨折

踝部古名踝骨,內踝俗稱合骨,外踝俗名核骨。踝關節骨折多見於青壯年,在滑雪、跳遠、鐵餅、足球、跳傘運動專案中常見。

中醫將踝部骨折納入“傷骨”範疇。病因為外傷引起區域性脈絡受損,氣血凝滯,阻塞經絡而致。

小編提醒:如果韌帶損傷較重,疼痛劇烈,可用4釐米寬的三條膠布敷貼踝部,自小腿內側下1/3處,三條膠條互相重疊,重疊部位的寬度約為每條膠布的一半,再圍繞小腿貼三團膠布,起固定作用,但要防止貼上過緊,阻礙血行。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