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損傷後該怎麼治?

脊髓損傷通常是脊柱受到外力打擊,導致脊椎骨折,引起脊髓受損。也可以是脊髓炎、脊髓腫瘤、脊髓血管病變等疾病的後果。在日常生活中,脊髓損傷導致的種種後遺症幾乎隨處可見,尤其是隨著人們現代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車禍、腫瘤、驚險刺激的娛樂活動等都增加了脊髓損傷的機會。

由於脊髓是連線中樞神經和外周神經的通道,是把大腦的命令傳遞到人身體各個部分的關鍵環節。因而在人們的心目中,往往對脊髓損傷視若畏途,總認為發生脊髓損傷後便會永久癱瘓,康復的可能極為渺茫;或者另一個極端便是迷信什麼神丹妙藥,期望在一夕之間便藥到病除,重又活動自如、行走如飛。孫成彥功能神經外科團隊功能神經外科孫成彥

脊髓損傷康復不會一蹴而就,但亦非絕症。

脊髓損傷的康復固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亦非絕症。脊髓損傷的患者有著強大的恢復潛力。一般來說,在脊髓損傷早期,其恢復過程可以在6個月內完成。其後的2年左右時間,患者也可以有進一步恢復的機會。即便是多年癱瘓的患者,也可能透過代償和替代的康復方式,獲得一定程度的功能恢復。

文獻報告,有1%左右的脊髓完全性損傷的患者有可能恢復功能肌力。應當指出的是,目前沒有公認特殊的藥物可以直接促進神經再生,花費大量的金錢,力圖尋求一種靈丹妙藥,其結果只會適得其反。只有在正規的康復醫院專業康復醫師的指導下,進行有針對性的康復訓練,才有可能帶來康復的希望,實現自己的品質生活。

急性期手術後如何開展康復?

對於在急性期剛做完手術一月餘的脊髓損傷患者,在做關節被動活動的時候我們要注意關節正常活動和有效功能活動範圍,避免對脊柱的結構的穩定造成影響。髖關節的外展正常活動度為45度,有效活動度為20度。

胸腰段一般指胸12~腰1,或胸11~腰1段脊椎)的結構特點:1、其上為較固定的胸椎,胸腰段成為活動的腰椎與固定的胸椎之間的轉換點,軀幹活動應力易集中於此;2、胸椎生理後突,腰椎生理前突,胸腰段為兩曲度的銜接點,肩揹負重應力易集中於此;3、關節突關節面的朝向在胸腰段移行。

小關節的移行集中在3個平面,其中在胸11-12者佔52%。做髖屈曲活動的角度不同亦會對胸腰椎生理曲度造成影響,所以運動前應充分了解脊柱的內固定情況,必要時諮詢為患者行脊柱手術的醫師。行關節的被動活動主要目的為避免關節攣縮,在下胸椎骨折時,進行屈髖、屈膝運動時,要注意控制在無痛範圍內,不可造成腰椎活動。當然只有足夠的髖關節屈曲達到或超過 90度)及N繩肌的延展性牽張運動需要特別強調)患者才有可能獨立坐在床上,這是各種轉移訓練的基礎。不過對於下肢在前屈時候不要超過45度。

患者的骨折型別及脊柱固定方式本身就極大影響坐起訓練的時間點,如手術內固定採用後側入路者如果要坐起來行康復訓練通常都要在1個月以上,若患者適合且採用胸腔鏡方式行內固定的話則可以提前兩週,當然兩者早期都需要佩戴保護性支具。在做關節活動訓練時,過度的活動也將會對脊柱的平衡造成影響。所以,脊髓損傷患者早期應在一定範圍活動的進行關節活動練習和等長肌力訓練以防再損傷。

而部分脊髓不完全性損傷,仍然殘存微弱的運動功能,醫學上稱之為部分截癱的患者,則可以透過電刺激手術,改善區域性細胞的生存環境,為神經細胞訊號傳導建立一種新的聯絡通道,逐步重建面板的感覺功能,並促進潰瘍的癒合;之後,再輔以科學而個體化的康復治療,那麼患者的運動功能可望得到顯著提升。

具體的手術就是透過給截癱患者有剩餘功能的脊髓神經進行內建電刺激,來恢復脊神經功能。脊髓電刺激系統由三個部分組成:植入患者脊髓硬膜外間隙的電極,植入腹部或臀部皮下的發放電脈衝的刺激器,以及連線兩者的延伸導線。電極植入在需要啟用的部位,發生器產生的電脈衝能模擬人的神經電衝動,透過對電壓、電流、頻率等引數調控,對“沉睡”的受損脊髓神經或部分正常脊髓神經進行持續性地啟用,從而誘導神經功能的恢復。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