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的主要病因

流感病毒為單股rna病毒,屬正粘液病毒科。一般呈不規則球形顆粒,有包膜,新分離時可呈長絲形,或多形態。病毒顆粒核心為核糖核酸與核蛋白及少量其他蛋白。核糖核酸為複製病毒的結構,核蛋白為病毒的可溶性抗原,性穩定,具有型的特異性,據此將病毒分為甲、乙、丙三型,可作診斷指標,但無保護作用。病毒囊膜由內膜蛋白和類脂質外膜組成,內膜蛋白也具有型特異的穩定抗原性,但無保護作用。

病毒囊膜表面有二種糖蛋白突起,具有不同的表面抗原特性,據此將同型病毒分為亞型或病毒株。棒狀突起為血凝素,具有使病毒粘附於敏感細胞受體的作用,並可引起多種動物紅細胞發生凝集;而啞鈴狀突起為神經氨酸酶,具有水解細胞表面糖蛋白n-乙醯神經氨酸的作用,從而使複製的病毒可自細胞表面釋放。甲、乙型流感病毒有h及n抗原,而c型則缺乏n抗原。此二種表面抗原容易發生變異,當出現小的量變時產生新的流感病毒株,稱變種,常導致區域性小流行,一般2~3年發生一次。而當h、n發生完全質變時產生新的亞型,往往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一般10~40年發生一次。如流感甲型病毒曾在最近四五十年中經歷了四次大變異,即原甲型、及香港型。

此後其表面抗原仍在不斷髮生變異,80年代以後仍以甲3型及甲1型區域性流行為主,未發生大的抗原突變。目前仍認為這種不斷從量變到質變的抗原變異是由於病毒本身突變和人群免疫力選擇的結果。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