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柑皮 - 中藥材

油柑皮,中药名。为大戟科植物余甘子PhyllanthusemblicaLinn.的树皮。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功效。常用于湿热泄泻,口疮,疔疮,痔疮,阴囊湿疹,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利溼,涼血解毒。

主治

溼熱洩瀉,口瘡,疔瘡,痔瘡,陰囊溼疹,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8g。外用:適量,研末撒敷;或煎水洗。

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

2、面板消毒劑。

相關論述

《雲南中草藥》:“治腹瀉,腸炎。”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腹瀉,腸炎:餘甘子樹皮15-30g。煎服。(《雲南中草藥》)

2、治外傷出血:油柑樹皮乾粉撒敷。(《雲南中草藥》)

3、治溼疹、蜈蚣咬傷:餘甘子樹皮搗爛取汁敷。(《廣西本草選編》)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全年均可採,鮮用或曬乾。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大戟科植物餘甘子。

形態特徵

喬木,高達23米,胸徑50釐米;樹皮淺褐色;枝條具縱細條紋,被黃褐色短柔毛。葉片紙質至革質,二列,線狀長圓形,長8-20毫米,寬2-6毫米,頂端截平或鈍圓,有銳尖頭或微凹,基部淺心形而稍偏斜,上面綠色,下面淺綠色,幹後帶紅色或淡褐色,邊緣略背卷;側脈每邊4-7條;葉柄長0.3-0.7毫米;托葉三角形,長0.8-1.5毫米,褐紅色,邊緣有睫毛。多朵雄花和1朵雌花或全為雄花組成腋生的聚傘花序;萼片6;雄花:花梗長1-2.5毫米;萼片膜質,黃色,長倒卵形或匙形,近相等,長1.2-2.5毫米,寬0.5-1毫米,頂端鈍或圓,邊緣全緣或有淺齒;雄蕊3,花絲合生成長0.3-0.7毫米的柱,花葯直立,長圓形,長0.5-0.9毫米,頂端具短尖頭,藥室平行,縱裂;花粉近球形,直徑17.5-19微米,具4-6孔溝,內孔多長橢圓形;花盤腺體6,近三角形;雌花:花梗長約0.5毫米;萼片長圓形或匙形,長1.6-2.5毫米,寬0.7-1.3毫米,頂端鈍或圓,較厚,邊緣膜質,多少具淺齒;花盤杯狀,包藏子房達-半以上,邊緣撕裂;子房卵圓形,長約1.5毫米,3室,花柱3,長2.5-4毫米,基部合生,頂端2裂,裂片頂端再2裂。蒴果呈核果狀,圓球形,直徑1-1.3釐米,外果皮肉質,綠白色或淡黃白色,內果皮硬殼質;種子略帶紅色,長5-6毫米,寬2-3毫米。花期4-6月,果期7-9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00-1200m的疏林下或山坡向陽處。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