膿包瘡的控制方法有什麼

  由於孩子的年齡比較小,身體的各項機能發育都不健全,也使的孩子的抵抗能力比較弱,這就導致孩子成為了膿包瘡的主要發病物件,在孩子患上這種疾病之後,如果想要孩子儘快康復的話,家長們還要提前對這種疾病進行了解,下面我們就來講解一下,對於膿包瘡的控制方法。

  發病時,首先在鼻孔、口角處出現紅斑、水瘡,很快變成膿皰,搔抓破後膿液流出,滲出的“黃水”所到之處均可出現同樣膿皰。

  如不採取隔離措施,不僅可以由患兒直接傳染給健康者,而且健康者接觸到患兒用過的衣服、玩具、毛巾等也有可能被傳染上黃水瘡。夏秋季,黃水瘡常在托幼機構流行。為防止其蔓延,一旦發現黃水瘡患兒,一定要進行隔離治療。

  患兒搔破皮損處可導致皮損擴大與自身播散,所以應給患兒剪短指甲,勤洗手,教育其不要亂抓。勤換衣褲,並將換下來的衣物用開水洗燙,日曬乾燥。對痱子、蟲咬皮炎、溼疹等瘙癢病也要積極治療,防止搔抓感染後繼發膿皰瘡。

  外用綠色療法的使用是治療的重要手段。使用前應先認真消除掉患處的膿痂及分泌物。還可外塗軟膏類藥物。病重伴有發燒者可注射或口服抗生素,如青黴素、紅黴素等。

  家長對於兒童的異常情況應該多加關注,避免孩子遭到病菌侵害,在患上膿皰瘡病後,要積極的做好救護措施,避免膿皰瘡蔓延。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化膿性疾病有哪些呢?

  毛囊炎:糖尿病患者或體弱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患此症。主要見於成年人,性質頑固,遷延難愈。初發時常為散在性,形狀如同米粒大小,呈鮮紅色或深紅色毛囊性丘疹,其中心貫穿毛髮,周圍有炎性紅暈,隨後迅速變成膿皰,但不互相融合。

  膿皰瘡:多在夏季受了外傷或患有瘙癢性面板病,同時面板衛生又較差的情況下發生。感染多見於顏面、四肢等暴露部位,初起時為紅斑、丘疹或水皰,迅速變成膿皰,皰液先澄清後混濁,成群分佈,水皰有半月形積膿現象,皰壁薄易破。

  癤腫:起初在頭、臉、頸、四肢等部位會出現鮮紅色圓椎狀高起之毛囊丘疹,表現為紅、腫、熱、痛。以後結節逐漸增大,疼痛加重,數日後中央出現黃白色小膿頭,破潰後排出膿液。此病常此起彼伏,成串連片。若營養不良或治療不及時,可引起膿毒血癥。

  丹毒:是因內皮淋巴管網受到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所致。病人常先有面板或黏膜的某些疾病或損傷,如足癬、口腔潰瘍、面板損傷等,後出現紅腫斑片,浸潤增厚,表面緊張光亮,境界清楚,並可向四周蔓延,或在附近出現新的紅斑再與原病損相連。病情嚴重者在紅斑中間出現大皰或血皰。此病起病急驟,蔓延迅速,多伴有寒戰、高熱等全身中毒症狀。

  瘡癰:係數個鄰近毛囊或皮脂腺化膿感染,或數個癤腫相互融合所形成的深層化膿性面板病,有毛囊性膿頭及多房性膿腫,在皮下組織的緻密部位多發,如頸後髮際部、肩背部、臀部、大腿等。患有糖尿病、腎炎、心衰、營養不良的患者以及長期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者,最易發此病。

  蜂窩組織炎: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面板、皮下組織或肌膜下、肌間隙的急性瀰漫性化膿感染。好發於下肢,常常會由肢體末端向軀幹散佈,區域性會有紅、腫、熱、痛的特徵,多伴有淋巴結炎、淋巴管炎、壞疽、轉移性膿腫,甚至會引發膿毒血癥。

  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出現化膿性的疾病還是有很多的,比如我們最為常見的毛囊炎,膿包瘡,蜂窩組織炎和丹毒等疾病,不管人們是患上了任何一種疾病,患者一定要積極的對這種疾病進行治療,避免因為出現膿瘡,而誘發其他的症狀,影響自己的身體健康,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