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後淋巴結炎的病因探討

  近年來b超、ct、mri相繼普及於基層臨床,從而發現腹膜後淋巴結腫大的病例越來越多。其臨床表現不一,病因各異,預後截然不同。筆者自1994~2000年間在門診和住院的病例中,發現腹膜後淋巴結腫大者70例。透過相應檢查,明確病因診斷。本文旨在探討不同年齡腹膜後淋巴結腫大之病因特點。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本文70例,男44例,女26例;年齡最大80歲,最小17歲。其中青年組(16~30歲)27例,中年組(31~60歲)18例,老年組(60歲以上)25例。均經b超檢查發現腹膜後淋巴結腫大,並經ct或mri檢查證實直徑在1.4cm以上或融合成團者。病程最短2天,最長3年。

  檢查和診斷方法(1)在b 超引導下作淋巴結穿刺活檢。(2)手術摘除淋巴結,並作病理診斷。(3)特異性病毒學,免疫學或細菌學檢查,如血、尿培養等陽性。(4)結合臨床治療反應,淋巴結相應的動態變化,並隨訪半年以上。

  不同年齡組病因比較(1)青年組27 例,其中傷寒6例,壞死性淋巴結炎、腸結核、慢性淋巴結炎各4例,慢性肝炎3例,胰腺癌2例,急性淋巴結炎、腎孟積水並感染、敗血症細菌性肝炎、惡性淋巴瘤各1例。(2)中年組18例,其中傷寒、腸結核各1例, 慢性淋巴結炎、慢性肝炎、胰腺癌各2例,胃癌4例,肝癌、系統性紅斑狼瘡各3例。(3)老年組25例,其中慢性淋巴結炎、惡性淋巴瘤各4例,胃癌、胰腺癌各5例,肝癌、結腸癌各3例,胰腺假性囊腫1例。

 腹膜後淋巴結腫大臨床意義正常人腹膜後淋巴結直徑常在1.0cm以下,屬生理性淋巴結。介於1~1.5cm者可疑, 即使未超過正常大小範圍但融合成塊或大小不等成群而有動態改變,則屬病理性淋巴結腫大。腹膜後區器官有腎上腺、腎臟、輸尿管、下腔靜脈、腹主動脈、胰腺、門靜脈、膽總管、十二指腸圈和結腸等。此外,腹膜後間隙尚有脂肪、蜂窩結締組織以及神經、血管、淋巴組織。這些器官組織有病變均可導致相應引流的淋巴結腫大。在b超、ct、mri普及於臨床後,有可能發現腹膜後腫大之淋巴結並能作為疾病病因探查的重要線索之一。1994有1例發熱、腹痛患者,診斷不明半月餘。b超探查,發現後腹膜淋巴結腫大,經剖腹探查,病理切片報告為急性感染性淋巴結,經抗感染治療,熱退,腹痛消失,隨訪1年。b超複查淋巴結消失。此後,凡腹痛發熱原因不明者,b超探查腹腔後淋巴結作為常規檢查專案之一。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