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缺血的細胞死亡壞死或凋亡

腦缺血的細胞死亡:壞死或凋亡?

參考和進一步討論。

近年來,關於細胞死亡機制的研究引起了學者們極大的興趣,細胞壞死和凋亡被一些學者認為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細胞死亡機制。由於多種細胞外因素,如供能的衰竭、離子交換的異常、過氧化物及自由基的生成等因素,造成漿膜的破壞,導致細胞死亡,稱為壞死。壞死為病理性細胞死亡。而細胞凋亡歸結為一系列基因的表達,引起核酸內切酶和蛋白裂解酶的合成,導致dna的斷裂,並出現一系列形態改變。因此,有人比喻細胞壞死為“他殺”,而細胞凋亡為“自殺”。凋亡可出現在胚胎髮育階段,可為生理性細胞死亡,如神經系統發育過程中神經元的死亡。也可出現於腫瘤細胞。這些細胞當時都處於活躍的分裂狀態中。然而,指出,“對細胞凋亡的興趣導致了有關文獻量的急劇增加,以致細胞凋亡成了細胞生物學和細胞病理學中最為混亂和難於理解的領域。”“細胞凋亡被某些學者,尤其是非病理學工作者認為是與壞死完全不同的細胞壞死型別”。認為“細胞壞死涉及到一系列生物化學改變,目前,仍不清楚何處是生和死的轉折點。對於細胞死亡的判定,實際上仍是依據細胞死亡後的一系列改變。因此,目前提出不同的細胞死亡型別是不合適的。”

事實上,1885年fle毫米ing觀察到退行性的卵泡上皮細胞的染色質濃聚,呈現目前被認為是細胞凋亡典型形態的半月狀或固縮成小體狀的染色質;1886年nissen在哺乳期乳腺中也觀察到類似的改變。一個多世紀以來,這些描述並沒有引起學術界的注意。近來,由於發現在發育生物學中所謂細胞程式死亡需要rna和蛋白質的合成,又重新引起了學術界的興趣。

細胞凋亡的識別,可有形態依據和生化依據,然而,到目前為止,形態改變仍是最佳的識別依據。目前公認的細胞凋亡的識別依據是:1、發生於散在單個細胞;2、細胞的染色質可形成一個大的新月體樣帽狀改變,核膜逐漸曲折,包裹濃聚的染色體塊,並分散於胞漿之中;3、胞漿顯示內質網擴大,結構完好的線粒體和其他細胞器緊靠排列,胞質濃縮。細胞膜區域性突起,內含緻密染色質小體或部分細胞器。最終,這些突起和細胞分離,形成凋亡小體;4、凋亡細胞的碎片被巨噬細胞或鄰近細胞吞噬消除。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